

作者:曹会智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着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洛阳市伊川县。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着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两程是程颐、程颢兄弟俩的简称。他们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他们对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近千年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形成的突出贡献。之所以能成为旷世大儒,除了与他们自身的渊博学识分不开外,也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两程出身于“名门望族”。他们的高祖程羽,是宋太祖赵匡胤手下一员将领,也是赵光义的幕僚之一,以后又做过宋真宗的老师,官至兵部侍郎,死后赠封少卿。曾祖父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则为吏部尚书。两程的父亲程 又以世家的荫庇,照例做了一个“郊社斋郎”,得到了晋升机会,由此起家,连续做了几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官至太中大夫,到了暮年,才因老病退休。
两程的老师又是谁?要解释这个问题,还要从“周程授受”的史实说起。庆历六年,30岁的周敦颐在南安任上遇到了二程之父程珦。二人交谈之后,程珦被周敦颐的学识与气度深深打动,决定让两个儿子跟随周敦颐读书。这一年,程颢15岁,程颐14岁。

周敦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宋明理学是把儒学作为基础,再在其中揉杂了道家、佛学等多家精华,相互糅杂汇通,慢慢地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哲学思想。周敦颐在学术界还有着“周子”的别称,这可是十分了不起的称号,历史上也就只有孔子、老子、墨子等一派开家大师才有此殊荣。1072年,周敦颐在庐山逝世,享年57岁。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周敦颐的地位有着很高的评价:"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我们接触周敦颐的思想,大多是从中学课本中的《爱莲说》开始的。花开万种,这位周子却偏偏只喜莲。牡丹是俗人所爱,他不喜欢;菊花已被陶渊明占去,他亦不喜欢。拣择之下,只有不染凡尘的青莲堪为入眼。文章寥寥百字,透着说不尽的孤傲,令人不禁掩卷自忖,写下这样文字的,该是何等愤世嫉俗的一位执拗夫子!
两程遇到周颐敦,杨时立雪程门,成就理学辉煌。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是什么?缘分也。有缘遇到一个人,影响终生。有的人,在合适的地方遇到合适的人,或成为终生伴侣,或成为一生良师益友。自然,也有的因跟错人而走上邪路万复不劫的,所以,缘分,也是命运。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朋友。交往之人,或成酒肉朋友,挚友,诤友,也有损友。一个人的朋友圈是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就是什么样的人。文友,球友,牌友,驴友各种爱好。人以群聚,物以类分。志同道合者,相互支持,臭味相投者,一起作奸犯科。
观察一个人,可以先了解他喜欢什么样的人。一个人喜欢什么样的人,津津乐道之,那么这些人就是他的目标和方向。再看他交往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朋友圈。一个人交往什么样的人,这个朋友圈的品味,就是他的品味。工作圈无法更改,生活圈品味立见。有道是,英雄惜英雄,惺惺相惜。而同流合污者,也一拍即合。民间俗语“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死婆子下假神。”跟错人,误上贼船,后悔终生。而良师益友,则是一辈子的幸运。
家风传承,社会环境,大环境,小圈子,影响一辈子。走正道,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
有人总结出“朋友三不交”:
1、不与不孝者友。百善孝为先,对父母都不孝顺者,非会感恩之人,亦非善类,不可交也。
2、不与离婚者友。家庭不和睦,问题很多,是非恩怨说不清,肯定不能一概而论。但诸如陈世美之类坏了良心的,确实不值得交往。
3、不与负能量者交友。总有一些人,一叶遮目,不见泰山。他看不到这个世界上积极因素,眼睛只看灰暗或者阴暗,久而久之,反社会,反人类,虐气太重,思想变异,行为变态。一个人,总要看到社会上的真善美,看到希望,看到美好,奋发求进,力争上游。如此,才能算全面客观看问题。
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家罗宾·邓巴提出的邓巴数字,表示受限于脑容量和时间限制,人类没办法维系超过与150人的友谊关系,而最亲密的可能只有约5位朋友。那么其实在我们人生中,又有哪些朋友要好好珍惜?罗宾·邓巴表示,该定律指出: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个人的稳定人际关系,这一数字是人们拥有的、与自己有私人关系的朋友数量。也就是说,人们可能拥有150名好友,甚至更多社交网站的“好友”,但只维持与现实生活中大约150个人的“内部圈子”。而“内部圈子”好友在此理论中指一年至少联系一次的人。
这个世界很精彩,一次邂逅,或许就有冥冥中的缘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相聚的缘分,用真心换真情。心底无私天地宽。认识一个人,听其言,观其行,交好友,远离损友。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多快乐。甄别朋友,舍得有度。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有的人,就如两条道上的车,擦肩而过,便无交集。懂得舍得,便无须纠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看一个人,要看他心思用在什么地方。有的人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偷电、占便宜上,实在是有小聪明,无大智慧。“大格局,小细节。”,凡成大事者,必须是天才加上勤奋,有付出,才有回报。天道酬勤,很公平。一个组织,一个人,只有为客户创造价值,才能体现自身价值。亲君子,远小人,走正道,办好事。一个人,总要成为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亲友,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样活着,终老之时才不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