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一个人根本性的东西,如果只从行为和对“我”的好感感觉去这样直观的判断人,容易不准确,比如杨广、曹丕争夺太子位前的行为伪装,骗过了杨坚和曹操这样的精英。历史上讨得(领到)人欢心获得(工圈理)营私的臣子,如饿死齐桓公的三个“忠臣”、魏忠贤、和珅(这些在史书一般归类在奸臣列传里)。这些是在政界,在其它地方也一样,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对自己好的下属
在管仲的扶持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代霸主。
管仲死前齐桓公问三个“忠臣”(大厨师易牙烹调长子来满足公的美食欲[1][2][3][4];竖刁阉割了自己帮助公管理后宫;公子开方侍奉齐桓公十五年不回国和见父母[5])继承如何,管仲否定但齐桓公终没听[6][7]。
齐桓公病时被三人绝食饿死,久放尸虫都从房间里爬了出来,死后六十七天才被收尸,[8],齐国也自此一蹶不振。
热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说:
事实上,对魏忠贤的种种恶行,木匠(明熹宗朱由校)多少还知道点,但在他看来,无论这人多好,只要对他坏,就是坏人;无论这人多坏,只要对他好,就是好人。[9]
吴王夫差属下的伯嚭、袁绍属下的逢纪、刘禅属下的黄浩、杨坚和杨广属下的杨素、唐玄宗手下的李林甫、宋高宗属下的秦桧、元顺帝属下的哈麻、明熹宗属下的魏忠贤、乾隆属下的和珅也都是奸臣,讨主子的欢心而危害社会的。
漂亮的明星
明星长得美丽,给人的感觉是最好的,那么难道他们是最可靠或最好的人吗?不一定是。
来源:
-
司马迁《史记》“公曰:“易牙如何?”
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 ↩ -
《战国策·魏策》“齐桓公夜半不嗽,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 ↩
-
《管子·小称》 ↩
-
齐桓公《韩非子·二柄·难一皆》:“齐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 ↩
-
《韩非子·难一》“……闻开方事君十五年,齐卫之间,不容数日行,草其母,久宦不归。” ↩
-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
“是岁,管仲、隰朋皆卒。管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如何?”对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刀如何?”对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砖圈)。” ↩ -
《韩非子·难一》: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不幸卒于大命,将奚以告寡人?”管仲曰:“微君言,臣故将谒之。愿君去竖刁,除易牙,远卫公子开方。易牙为君主味,惟人肉未尝,易牙烝其子首而进之。夫人情莫不爱其子,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君妒而好内,竖刁自宫以治内。人情莫不爱其身,身且不爱,安能爱君?开方事君十五年,齐、卫之间不容数日行,弃其母,久宦不归。其母不爱,安能爱君?臣闻之:‘矜伪不长,盖虚不久。'愿君去此三子者也。”管仲卒死,桓公弗行。及桓公死,虫出户不葬。 ↩ -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
“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十二月乙亥,无诡立,乃棺赴。辛巳夜,敛殡。” ↩ -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1496节。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