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趋于稳定,但不能被安稳现状困于方寸之地。闲暇几许时光,妥帖安排,充实有数。
遂览百十文章,十之有九言学习阅读看书,听他人之故事,取适时之观点,夹个人之拙见,简要如下。
一、书之用,无用之用
常人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百书之人比不读书者多认识几个字眼,读千书之人比读百书之人多了解几个作家,读万书之人比读千书之人多知晓几个流派。
有人言,文者无用,何必费时?
点头复摇头,好歹吹牛扯皮看月亮时,能吟上那么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明蝉”,总比一句“哇,好大好圆的月亮”多了几分虚情假意。
诗与远方是假的,月亮与六便士是假的,说来说去那些所谓的闲情逸致都是要一定条件才能应运而生。口袋里没一分钱,生活没一点儿着落,这时候只有面包是真实的。
还是谈回书。一看书就困的大有人在,人家情愿搬砖跑腿也不想看这花里胡哨的抒情散文。以书为生的学者博士也不谈,人家有自己的职业追求,不看书哪里来的十几万字论文和他们博学的帽子。
书之用,是带给我们这些常人的用处,多几分未必有用的见识和想象,也没啥用。
2、书之用,有用之用
为了撑面子比学识的时候,肚子里几本书还真能被搜肠刮肚给挖出来,不得不佩服。说起俄国文学,也能举出个“斯基”充充场子;要聊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和莫言也是张口能来。
再说专业书籍,那比文学书还难啃,翻个几页,记几个名词,好像也差不多能唬唬人。碰到专业的咱自动避让,虚心学习不就得了。
说个高大上的心理学,有点儿迷信的样子,再谈谈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有点儿道理的样子,最后提下催眠术,佩服佩服,可以呀你。
不过现在的人都可聪明了,你知道的别人基本都知道,你不知道显的你无知,你知道点儿又不精通,够了,大家都这个水平不是吗?
书,说来说去也就这么个作用,但是你不去看就是你自己的不是了。
3.百遍精读,过目泛读:自便
各人有各人的脾性,不将就,不强求。感兴趣的方面多读几本,说不定哪天就成精了。当然,我爱看小说是我的事儿,读一百本没营养也是我的事儿,您管不着。
什么iPhone、ipad、Kindle还是MP 3 ,什么纸质、电子还是听书说书,什么网盘、网站、app还是网红书店。读书真的是哪里都成,怎么样都成,蹲坑成、吃饭也成,上课成、上班也成。碎片化阅读嘛,吃饭和蹲坑你看的可能也还是那么一篇小随笔不是吗,时间不多,时间跨度好像还是有个消化的距离。
术业专攻,说到底看完能学到点儿东西总是好的,就像自助餐胡吃海塞一顿后,那饱腹感可是满满的。尽管饭后不到一小时就觉得刚才没吃东西一般。
看书是自成风格、别具一格,甭管是坐在火车上还是躺在被子里,也别管是在白鸽飞起脚踩枫叶的木质藤椅上还是热闹非凡吆喝此起彼伏的小吃巷里,照片滤镜美颜用起来,朋友圈都给你点赞。
阅读还是自由点儿好,条条框框下的文学系里到底也没出几个作家。还是野路子的来的多。
相对于格子间里白领的高压工作,我暂时属于闲散人一个,时间在消耗我为数不多的知识,再不读书过两年就是白痴一个。
堪堪二十来岁的年纪,趁着记忆尚好、眼神尚好、精力尚好的时候,多输入点儿知识。生活也需要点儿仪式感嘛。
过几天,也还是能和那些老同学谈谈卡夫卡,聊聊to be or not to be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