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家长抱怨:“连课本都学不会,还要读什么闲书,有那时间,不如多做几个题呢。”我们很多老师也这样认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急需以做题来提高自己的成绩,不需要也不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到课外阅读上。
这样的认识是不是正确呢?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第五条《“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相反的建议:“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学生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他再去识记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
我们想当然的认为正确的做法,其实错的离谱。这些学习苦难的学生,之所以不能够快速准确的记住并且保持我们教科书中的“关键知识”,是因为他们的“智力背景”不够广阔与深厚。如果他们在学习教科书的同时,我们教师和家长能帮助他们补充学科知识相关的背景知识,对他们理解这些学科“关键知识”记忆并保持这些“概括、结论、规则”将有极大的帮助。
举个栗子,我儿子的数学比较好,我觉得这全是因为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她的妈妈曾经带领他阅读并学习了几本奥数普及读物。那次数学竞赛成绩的意义远不如这几本普及读物带来的启蒙作用大。儿子在阅读这几本书之后,极大地开拓了数学视野,站在了当时所学数学知识的高地,当他俯瞰正在学习的数学知识的时候,就拥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这样的视角,更加有助于他全面而高效的掌握正在学习的数学知识。正是因为这样的视角,他在解题的时候,总能够站在高处,看得清一道题目的全貌,也就更加容易寻得解题的窍门,就像是走迷宫,当我们在迷宫内摸索的时候,可能歧路无限,可是如果我们站在迷宫的高处,鸟瞰整个迷宫,则很容易就找到正确的路径,快捷而顺畅地走出迷宫。
苏霍姆林斯基在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我认为,这第二套大纲的意义就在于,让每一个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中拥有一个无所不能的“上帝视角”,学生们在阅读的基础上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好像脑子里已经构成了一幅世界地图,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好像只要用小块的积木放在图上空白的地方就行了。
So easy!
作为我们小学生来说,当前最需要做的就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包括人文书籍和科普书籍的阅读。我一直不愿意用自己的阅读经验来限定学生的阅读范围,每一个学生在阅读这件事情上,都应该拥有足够的自主权和决定权。每一个学生只有在自发地、自由地、自主地寻找与追寻中才能发现自我,并在阅读中去领悟课外知识与我们教学书中的“关键知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寻找与感悟的过程,将给孩子带来无限惊奇与惊喜。
奇迹,就在惊喜那一刻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