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故事
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这里的人你惹不起!

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这里的人你惹不起!

作者: 哈皮小森 | 来源:发表于2017-05-27 15:28 被阅读0次

    对西北的好奇,起源于从前遇到的一首首有关西北沙场的诗词,从战事引出豪放壮阔的西北人文环境,总是把我吸引得欲罢不能。一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简单清冷的氛围渲染,肃萧的战争掩映在黄沙之中,寥寥几句,看尽西北古来征战的频繁。

    内心怀揣着对美好的向往,即便有大片的黄沙覆盖,心目中西北的风景是这样的:

    青蓝的天空没有一片云朵,绵延起伏的沙丘绵亘四方,一座孤单的毡房稳稳坐实,袅袅不绝的炊烟被风吹直了,飘飞上天姿态孤寂而坚定。萧黄的草地疏疏离离,让人的内心变得愈发辽阔而同时更加凄迷。这里的风声萧萧不停,却裹挟着太多的故事……

    向着远方去的心,总能把当地难堪的现状美化得心生向往。你可知,看似浪漫的西北戈壁、大漠和黄土,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掩埋了多少英骨。那片土地,因为地理、气候等诸多原因,孕育出了与中原乃至南方地区所不同的景观。

    西北地势主要表现为浩瀚的戈壁、沙漠,以及高原、盆地。越往西走,绿色就越加稀少,表现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这里河流稀少,主要为内流河。

    西北地处非常内陆,距离海洋甚远,加上地形特点,湿润气流难以抵达。冬季非常寒冷,风刮在皮肤上像刀片在割,且降水极少,非常干燥。基于这样的气候特点,致使这里的植被必须具备耐寒耐旱的本领。来到西北,你能看到当地的植被非常稀疏,能成功生存并延续至今的,生存能力一定得很强悍。

    西北杂粮非常有名,我国杂粮以西北地区生产的为优质。

    杂粮适合在土壤肥力低的土地上种植,而且天性耐旱,抗逆性强,生育期短,平时也好打理,综合这些条件,西北的山坡以及少雨水的地方,正好可以种植。

    由此,杂粮在这片并不肥沃的土地上找到了天然的居所,并生长得品质优良,帮助劳动人民脱贫致富。

    对植被筛选极为严格的大西北,枣树也如杂粮那般幸运,被优选下来。西北土地长出的枣非常好吃,轻软又酥脆,甜得恰到好处,吃一口可以怀念很久。由于西北昼夜温差大,正好利于红枣中的糖分积淀。而且,红枣的抗寒耐寒耐贫瘠等优良性状,又非常适合在西北种植。所以,这里简直就是为红枣打造的生长天堂。

    而枣林,在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孕育下,不仅长出了甜蜜的果实,还是当地的一大林木景观。西北的冬天敌意很重,天寒地冻,一夜风雪满树“梨花”开,再看地里,落尽了树叶的枣树光秃秃的枝干天地间煞白晃眼,却依旧屹立不倒。

    独特的地理条件,也对当地人的饮食习惯起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在西北,农业和游牧业并存,牧民们把干旱的荒漠、半荒漠以及河谷、山麓、高山、高原,巧妙安排成四季轮牧的牧场。自然地理特点,让当地老百姓不得不充分调用自身的智慧,将生活与地理条件结合紧密。

    因此,西北人尤其是少数民族主要以面食和牛羊肉为主,“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形容的正是这个地方人的饮食风格。南方人喜食米饭和蔬菜,养出了温文儒雅、心思细腻聪慧的心性。而西北人以面食为主食,吃肉用手抓,凡是上桌的菜都大盘装,这样的饮食习惯,养成了这里人耿直豪爽的性格,有时甚至表现得有些“二”。

    不似江南的烟云细水,踱步慢走并不是这里的景观。西北人被人们称为西北狼,人们惊讶他们高大威猛的身材,说话习惯用胸腔的共鸣来表达自己,声音洪亮、瓷实,一个人可以演足江南三个人的戏份,正如曲调沉郁顿挫、自由奔放的信天游。说话做事干净利索,从不拖泥带水,就像西北的风,凶猛地嘶吼,将饱满的声量尽数释放。

    所以,你可以欣赏西北人,但是千万不要因为他们的豪爽便欺侮,否则你可能被对方打得爬不起来。西北人打架拼的是狠劲,招招狠准决不缓和,他们打架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以其中一方彻底爬不起来收场。只消一想,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西北地区的文化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

    解放前,北平市宣武门外的关中会馆门口贴有一副对联:“羲皇故里,河岳根源。”关中会馆是陕甘两省共有的会馆。

    对联上联指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下联则指孕育中华民族的黄河、长江发源于青海,而在华夏民族心目中的山岳,均发源于新疆西南的帕米尔高原。

    历史上的“人文初祖”伏羲、黄帝、炎帝,是我国“三皇五帝”的代表,曾率先创造了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初始文明。

    作为中华文明源头的大西北,人们对其怀有复杂难解的情感。这片土地,真是令人无比尊敬,同时又充满深入探索的心情。

    独特的人文地理,好似一副瑰丽博大的水彩画卷,愈加细致的玩味,才越是心驰神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这里的人你惹不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eq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