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109号四库全书散文想法
读书/生得坚强,死得挣扎

读书/生得坚强,死得挣扎

作者: 木槿花等春天 | 来源:发表于2022-10-28 23:09 被阅读0次

      --简评萧红《生死场》

    读萧红的《生死场》得要做好长时间的心理建设,才有勇气打开这本书,才有勇气读完这本书。

    23岁就能写出这样厚重的作品,不愧被封为“文学的洛神”,因为从小缺少爱与关怀,也练就了她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她用洞若观火的笔,为我们呈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近旁一个村庄的往事,人们卑微糊涂的活,在这里人们忙着生,忙着死。生命的美好,爱情的神圣,死亡的庄严,在作品中都没有呈现,而只让惨不忍睹的可能扑面而来。

    里面重点写了三个女人:麻面婆、金枝和王婆。麻面婆活得糊涂而怯懦,没有自己的主见;王婆历经三任丈夫,苦难坚强,目睹儿子被杀死的现状,她依然喝药但大难不死,活过来的她决绝而坚韧,成为男人的胆子,引导老伴苏醒,并走向革命的征途;金枝的一生真实地反映了女性的苦难,揭示了女性苦难的根源,丈夫、荒唐的中国人、暴虐的日本人都是她苦难的制造者,而作为丈夫的成业更让人痛恨,你才能真正理解金枝最后说的一句话:“从前恨男人,现在恨小日本”,“我恨中国人,除外我什么也不恨。”王婆是最早理解男人的,而金枝最后也明白了造成女人悲剧的根源,但她无路可走,无处可逃。

    题目由胡风改为《生死场》,这一改内涵丰富。愚昧、贫穷的村子不断上演着生与死,对于人的死亡还不如牲口来得重视,对于生命的降生没有欣喜而往往伴随的是母亲的遭殃甚至是父亲的责骂,新的生命要么夭亡,要么残缺。人生其实就是从生到死那么一场轮回。

    封面的设计简约而内涵丰富,纯白的纸面上把生死场三个字左右拆分开,细看令人触目惊心,人就像韭菜一样,一茬茬被痷割生命的张力,人们在土地上好歹地活着,经历着生命之殇,这殇来自他人,更多的来自自己或者环境,很多时候你无法解脱,无力挣脱,因为它就是“场”禁锢着你。

    女人生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生死一场,鬼门关里走一趟,而对于男人无关痛痒。三个字揭示了乡村人,或者旧中国的人,乃至现在大部分人的状态:糊糊涂涂地活,乱七八糟地死,牛马一样的生活,群体生命是悲凉而感伤的。作品中小村的生活反映了捆在在人身上,尤其女人身上的三重枷锁:封建的、夫权的、外在环境,对于女人的制约和捆绑、戕害和谋杀。

    萧红被称为“文学的洛神”,《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读完着实令人肃然起敬。她用细腻的文笔,带着你审视笔下人物,在细致的描写中少有评价,人物具象生动而个性,情感是克制内敛的,正因为如此,沉浸其中的每个读者都能动容,她扒开一个个人物的疮疤让你看到伤痕累累乃至千疮百孔。

    作为缺少父母之爱呵护和男性之爱洗礼的萧红,其作品读来一直让人心疼,天纵之才在23岁就能写出这么深沉的作品,如果没有战乱的辗转,病痛的折磨,她能多活些年岁,一定能创造出更多的佳作,可惜、可怜,这是文学之痛,女性之痛,也是时代之痛。

    掩卷在想,如果幸能活到大年龄,对于能洞察时事和人生的她,会不会如弘一法师一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说:人生皆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人间一趟,谁又能逃脱?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生命的最后呐喊里,有对尘世满满的留恋,更是对未竟事业的不舍。她是二三十年代文学的女杰,铮铮然有丈夫气。她的真名张迺莹,1911年生于东北哈尔滨呼兰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生得坚强,死得挣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fq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