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户籍制度有两个最重要的功能:一是保障征税征役,二是实现社会控制。历代王朝建立政权之后,首先必做的事情之一便是统计、登记全国人口。钱粮赋税、兵丁、劳役皆出于人口,所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古代显得尤为重要。
人口作为在古代作为一种资源,既是国力的象征,又是对外征战的依靠,那接下来就来看看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到底是实行什么样的人口户籍制度。
1、秦:秦国在商鞅变法时期,由商鞅主导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着,死者削」。并禁止民众自由迁徙,「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居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与店家一块治罪。后来商鞅正是死于这种严密的制度之下,通过建立严格的户籍制度,秦国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与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战中胜出。
2、汉:汉代时规定每年八月左右,全国百姓前往官府申报自家情况,然后由负责户籍的管理核实,这种制度叫编户齐民,主要登记: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住在、收入、田籍等,如果想搬家,首先必须到当地官府申报,由当地官府出具证明后才能搬迁,不然私自脱籍就成了流民。而流民则是比奴隶地位还低,杀了只需要赔钱就可以。
3、唐:唐承隋制,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隋朝的延续,唐代的户籍制度与秦汉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有了“编户”与“非编户”的分别。“编户”是良民、自由民;“非编户”则是贱民,如工匠、乐师、杂役、奴婢等。贱民没有资格立户,只能挂在主人家的名下,如同财产,没有自由。同样唐朝百姓在申报户籍信息时,也需要登记身高,样貌等,这种制度被称为“貌阅”。在流动人口方面,分为土户与客户(离开原居住地的人口)限制人口流动,只能在特定的范围迁徙。
4、宋:在经过五代十国时期的厮杀,门阀士族的瓦解,百姓不再有良贱之分。取而代之的是“坊廓户”与“乡村户”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坊廓户”与“乡村户”的确立其实代表了宋朝城市商业经济的兴起。在对于流动人口方面,宋朝取消了对流动人口的限制,允许自由迁徙。这也是宋朝商业如此繁荣的原因之一。
5、明: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了明朝之后,为了快速的恢复社会生产力,建立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将户口按照职业进行划分:民户、军户、匠户等。各个户籍都是世袭,不能改变。任何人出行都需要“路引”,否则就按流民处置,轻则发配充军,重则杀身。这些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大明立国初期定下的,在初期确实为恢复生产贡献了很大的功劳,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制度已经不在适合当时的情况。而后来的清朝在制度上承接的明朝的制度,在户籍管理上同样严格。
相比宋代的户籍制度,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可以说一种倒退,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是维护政权统治和征课赋役的基础,故历代都十分注意户籍。中国的户籍历史甚久,记录丰富,制度日趋完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