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碎片小记02

作者: 稻子X视角 | 来源:发表于2018-09-13 18:00 被阅读52次

    小文:

    1,蔓延与边界

    自然界的颜色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绝对的界限明确,颜色总是在生长、蔓延。地上的苔藓颜色从深到浅,那是生命的轨迹也是颜色的蔓延。蔓延的颜色淡化甚至消除了绝对边界。一条新筑的混凝土路面上,经过时间的洗礼便会面貌大改,从原来乏味的单色边线明确到周边长满绿色,浸泡过植物的雨水也慢慢染绿了混凝土的表面。新开挖土层的颜色是层层叠叠的,但当它暴露在星空下,颜色的蔓延可能从落在上面的一片枯叶开始。慢慢地把那种界限淡化了。

    稻子:

    小文提到了生命的话题。这突然让我想到了岩石,火山喷发时的熔浆直到最后冷却凝固的过程。岩石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有生命的呢?对我们而言,是不是许多岩石的生命特征变得不易察觉,而植物生命的变化常常在眼前出现。

    换个角度,从生命的角度看,为什么会蔓延?水泥地的变化是谁在蔓延,是外界的介质吗,还是可以理解为水泥地生命的蔓延呢?是否可以写一篇水泥地的生长。

    2,白色的云

    小时候天气好的时候喜欢看天上的白云,看它的虚虚实实、来来往往,看它的平平常常与变化莫测。影响中那时的云很薄天空很干净,目之所及,有薄薄的白色、浅浅的灰色、淡淡的蓝色。明了的条件下,给我们展示一幅幅飘渺不定、虚实相生的色彩变幻大戏。也许,这是自然界给凡夫俗子窥探真相的窗口吧。

    讨论:

    稻子: 你喜欢看天空是因为你一眼就能看到还是其它什么原因?

    小文:比地上看到的更简单、纯洁。

    芒:跟我们自己的审美有关,我们希望那个东西是简单的大气的,但是细看是有细节的,刚刚你讲的天空刚好能满足我们的审美。

    Echo:暂时没有觉得有那么大的魅力。

    稻子:你的联想和判断可能和小时候的习惯有关,跟天空的存在方式有关系,跟天空在你的视觉里的比例有关系。

    还有就是时间、距离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如果让天空和大地互换位置,这时候又会是什么样,你感兴趣的又会是什么?如果我们是井底之蛙,对天空的感受又会是怎样的呢?关于白色本身还可以体验身处白色氛围,或单纯看到白色氛围时自己的感受。

    丽香:跟小孩子的好奇心有关系。跟各种幻想也有关系。

    稻子: 可以尝试放下联想和抒情。探讨一些相对严谨的发现,比如颜色和存在方式。

     

    Echo:

    1,这是今天在路上的发现。大豆是黄色的,豆浆是奶白色的,做成豆腐又是白色的,榨成豆油的时候是透明的黄亮的,豆腐用柴火熏一下就成了茶色。平常吃的苋菜也是,有的叶子是绿色的,但是一炒汤就成了紫色的。可以做植物染料的蓝靛叶子本身是绿色的,但是放在水里泡一下水就成了紫色的。

    同一个物体因为状态不同颜色会变化,那本色(原色)到底是什么呢?

    稻子:

    事物有本色吗?或者,一种事物本就有不同的状态和阶段,本来就有不同的颜色?

    这里说到的是色彩和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唯一性的问题。

    可以继续观察下各种植物种子内部,看看内核的颜色。

    可以继续延伸,比如戏剧脸谱中的颜色和人物之间的联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2,前一段路上有个塑料棚子是红色的,我们隔很远就能看到,它旁边是绿色山林,因为色相对比大所以成了醒目的提醒。这一路走来步道的表示牌、山中的亭子,用的是咖啡色,跟树木的颜色相近,如果不留意在远处便看不到。地上爬的蚂蚁、虫子,和周围的色相相近就好像融合在背景里面了,所以很容易忽视。单就说色彩,在大自然里跟背景色色相对比小,具有隐藏的功能,色相对比大,就能起到显现和提醒的作用。物体视觉面积越大,比起明度和饱和度,色相差越大,关注度越高。

    稻子:

    这是对色彩和色彩之间,色彩跟周围环境之间的观察和分析。

    你还可以反观下界定背景色和关注色的行为习惯。颜色有差异观察者是否一定会注意到,是否会持续的关注,比如不同情境下的夜晚天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立秋碎片小记0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kg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