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以德报怨”的思路变迁

作者: 子瞳 | 来源:发表于2016-06-15 16:24 被阅读0次

    最初听到的是“以德报怨”,然而并不理解,难道这是在鼓励人们去做《农夫和蛇》里面的农夫吗?

    后来知道了“以德报怨”还有上下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然后就能理解真正鼓励的是“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

    时隔许久,又知道了“以德报怨”是老子说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老子》六十三章)

    直到这时,才明白过来,还是“以德报怨”更合理。


    表面上看,老子主张“以德报怨”,而孔子主张“以直抱怨、以德报德”,两家学说貌似是对立状态。但,此之德非彼之德,不可同日而语。

    老子《道德经》中所言之道德是“常道玄德”,并非一般所谓的「仁义道德」。

    其实就是一个词在不同情景表达完全不同的含义,举个通俗的例子来说:

    【窝心】:

    1、部分地区解释为因受到委屈或侮辱后不能表白或发泄而心中苦闷。

    2、也有地区(台湾)解释为因为看到或听到某事而感到温暖、感动。

    同一个词的两个意思要表达的感受几乎完全相反,若不明白其当下表达的意思,就很容易造成误解。

    所以,老子的“以德报怨”,是以“天地自然之德来回应仇怨”,而天地自然之德的核心是“万物平等”,和孔子的“用正直来回应仇怨”的意义并不抵触。

    自然之理

    小时候,从彻底认识“相濡以沫”这个词起,就时刻提醒自己切勿偏听偏信断章取义,永远忘不了当初见到“不如相忘于江湖”时的震撼。

    虽然我们一直在寻找真相,但已过去的历史很难有所谓真相,事情发生的时候很难去记录,而发生之后的记录已经是重组。

    所以谁又能知道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以德报怨”的思路变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kp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