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专题推荐集心理
“存在即是被感知”——你是否拥有感知美的心

“存在即是被感知”——你是否拥有感知美的心

作者: 理想维修师 | 来源:发表于2017-03-21 16:26 被阅读0次

这是《理解自己,理解人》的第一篇——关于我们的感觉与知觉,我们是如何获取信息的

自开自落山中花

一 “好”的感知力是什么

(一)感觉:天下无心外之物

一次王阳明与友人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

“若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让它对我的心理世界产生影响,却是由我来决定的。

(二)知觉:格物致“知”,是一切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起点

《礼记‧大学》中,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的字面意义是:考察事物,获得知识。《礼记》中并没有对这八目有更多的解释。而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进一步解释是:“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我们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这个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种种。


二、感知是种心理现象,也是种能力

(一)感觉

心理学家把感觉的能力分为两种:

1 绝对感受能力:指的是“能感觉到/感觉不到”。

①我们的“感觉能力”是不同的。

最明显的,是我们对睡眠环境的要求,完全不同。有的人要求严格,有的人却豪放;有人需要完全黑着灯,有人开着灯才能睡着;有人一点声音都不能有,要保持绝对安静,但也有人必须开着“白噪声”才能入睡;有人对光线、声音、温度、床垫软硬……都有要求,有人不。

童话里的豌豆公主,能感受到10床褥子下的一颗豌豆,而我……有一次我怎么都找不到我吉他的调音表,直到半个月后收拾房间时,在凉席下发现了它。

我居然一直没发觉!

就这货:

所以我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捶不扁,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公主!哼。

②感受性强的人,总能够比别人收集到更多的信息。

别人经常会对他说:"你居然连这个都能感觉到?"或者"你居然还会特意发觉这个?!"等等,而每当别人这么说的时候,他反而会感觉很奇怪而且无奈,因为在他看来那些事情就是明摆在桌面上的呀,完全不需要特意留心也会知道,你们居然不知道?

2 相对感受能力:指的是“感觉的到差别/我觉得没差别啊”

①我有一个前同事,他是wset高级品酒师。每次看他品酒,我都像在看一场魔术表演一样,既兴奋又疑惑:

看着他在阳光下或桌上垫上一张白纸作背景,握着杯脚让酒杯倾斜约三十至四十五度,眯着眼严肃地审视酒的颜色和清晰度;

再摇动酒杯观察酒液在杯壁上流动的状态;

喝到嘴里舌头搅动一番,然后,说出一大堆高深莫测的话来……

我觉得他是神!

就像一部电视剧《大叔,我爱你》里的这个片段一样:

张智霖(饰演大叔):挑一杯你喜欢的。

[付梦妮(饰演萝莉)在一桌子酒里仔细寻找,拿了一杯]

张智霖:为什么挑这杯?

付梦妮:颜色漂亮哦。

张智霖:嗯。确实不错。层次——清晰,色泽——明艳,就像你一样,年轻,性格张扬而鲜活,喜怒哀乐从不瞒着,也不掖着。一眼看过去,清晰、鲜活、纯粹,也好看。

付梦妮:这酒啊,合我眼缘。简单说就四个字,一见钟情。

张智霖:相比一见钟情,我更愿意相信日久生情。


付梦妮:那我这杯,你什么时候才会觉得好喝啊?

张智霖:红酒呢,其实是有生命的液体,当那个酒瓶打开,红酒跟空气就开始对话,有时候,对话的时间很短,就能够激活红酒美妙的韵味,可是有时候,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来交流,才能切中要害。

如果我是你,我不会选择这杯,它虽然好看,可它是新酒,相对那些亮丽光泽没有内涵的新酒,陈酒年纪越大就会越失去它的光泽 ,颜色均匀整体偏淡,看起来平淡无奇,可是喝起来很有回味。它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在暗无天日的地方默默等待了很久,等待有一天有一个懂它的人,把它打开。那些时间,那些等待,不是没有意义的。

在这位能品出层次感和酒的各种回味的大神的栽培和带领下,我的味觉的感受性,也有了长足的上升。

品酒词也从”端的是好酒!五魁首那六六六啊!与尔同销万古愁呀!” 变成了给我杯可乐,我都能故作高深地,讲出一番道理来:

嗯,清澈的,浅琥珀色的液体,有大量气泡,但很不持久;

中等浓郁度的香气,带有香草、覆盆子、焦糖、一点点香料和草本气息,

非常新鲜和年轻。

中酸,高甜,体轻。在口中震荡几秒后,有更明显的香草味道。后味会带出一些古柯碱的味道,回味短。

应在年轻时享用,不建议陈年。

以上为一本正经的胡扯,请勿模仿。

②品酒,是嗅觉和味觉的历练。而在视觉上,能感觉到常人感觉不到的差别的,就是设计师们了。

他们会纠结于像素点的偏差、会反复细微地调整色值。

而一般人会觉得没差别啊?他怎么这么龟毛……

——不是的,只是差别细微到我们“没感觉”而已。但如果这里也差一点,那里也差一点,累积起来,就会超过了平常人的差别感觉阈限。

我们的“感觉”就会“不对”了。

比如下图,关于同一种颜色的不同明度:

即使每个色块的明度高一点点低一点点,没受过训练/差别感觉性不强的人不会发觉;但如果这个亮一点那个暗一点(对比之明显,超出了我们的感觉阈限),我们也许仍然说不清楚,但是会有“感觉”,感觉到“乱”。

③ “觉察力”(绝对感觉性与相对感觉性),是可以提高的。

通过学习和训练。

若要提高在某个领域的“觉察力”,第一步,是大量掌握该领域的知识。

打个比方:如果你手里有一块铁,各种工具会给它什么感受?

如果你不太懂得有什么工具,也不太明白工具是怎么作用到这块铁身上的,你大概只会说,“加工它”。但如果你了解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你会知道“车、削、磨、锻造、冲压、电腐蚀……”的不同之处。

同样的原理,这个世界是怎么作用到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的?如果你不明白相关的细微变化,你只会说看见、听见、闻到、尝到、触碰到。

专业知识的缺乏,会限制你进一步体会感觉的种种微妙精彩的。多遗憾呢,是不是?

第二步,是有意的训练。

酒香大师套装--里面有80多种酒的常见气味,对单独的香味有了一定经验以后就可以开始辨别和描述复合气味了。

3 感觉适应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曰:「何谓也?」

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孔子家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常常会影响到自己。也有说:学好三年不足,学坏一日有余。因此,善于学习之人,会很谨慎地选择朋友,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4 联觉

①恐怖片里,不仅有幽森恐怖的场景,也有各种诡异的音乐和出乎意料的不和谐的音效。

尤其是声音,对人的情绪调动作用巨大。

在恐怖片里,用的音乐和音效都是调整过的。比如调整低音部,让音乐听起来更加压抑;调整人声的回响,让声音像是从远远的空旷的不确定的地方过来;让声音忽大忽小,听起来飘忽不定,危机四伏……

它们通过刺激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引发我们的触觉、机体内部的感觉,让我们汗毛直竖、心跳加快、有窒息感,进而引发情绪上的紧张。

满满都是套路的恐怖片

②另一个例子:在动画片里,当角色吃到好吃到极致的美食,会流露出一脸幸福感。

《中华小当家》截图

因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会通过对我们视觉、嗅觉、味觉的触发,从而带来“幸福感”这种无法量化的高级心理现象。

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好吃的食物给了我们与被爱相同的感觉,有治愈感。

喏,要不要给你煮碗面?


(二)知觉

心理学里的知觉,是指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感觉”取决于事物在我们面前呈现的状态,而知觉却受个人的知识经验的影响更大一些。

知觉有如下几个特点:

1 知觉具有选择性

①先看两张图:

你先看到的是飞鸟,还是鱼? 你先看到的的是天使,还是魔鬼?

即使是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放在我们眼前,每个人“感知”到的,也是不一样的。

②鲁迅说人们读《红楼梦》:

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读《金瓶梅》:

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③再比如说,同样一本讲创业的畅销书,每个创业者的收获也不相同。

有些人看到的是创始团队的玩命工作:“只要我肯努力,没有什么不可能”;有些人看到的是创始人对局势敏锐的把握:“站在风口上的猪当然会飞”;有些人看到的是快速迭代的大胆尝试,“当你发现了突破口,可以先往市场上投放不完美的产品,然后根据用户的反馈再改善”;有些人看到的是创始人对公司的绝对控制,认为大权不旁落才是高效决策的基础……

都对,也都不对。

注意噢,这可不是盲人摸象。每个人都看了整本书,然而仍然是有人认为这只大象是圆柱形、有人认为这只大象是条软软的绳子。

④我们该怎么提高知觉的能力呢?

通过学习与实践。当一个人的知识与经验越丰富,知识越扎实,他所知觉的世界,就会越完善、越精确。

2知觉具有理解性

① 看图:

很多人说看到了一个人骑着一匹马,你呢? 这是个什么?

这两幅图,其实什么都不是。

第一幅图什么都不是只是散点,如果没有文字提示,也许你会想象成别的呢。

第二幅图也什么也不是,只是是墨水滴在纸上,吹一吹,然后一折叠。

我们倾向于认为事情都是有意义的。

虽然很多事,没有那么多意义。

②只要有心附会,从哆啦A梦中你都可以看到阶级斗争。

主人公野比康夫,这个人是作者塑造的劳动人民的典型,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经常受到地主阶级的盘剥与压榨,终日过着胆惊受怕的日子。野比这个人的人物特点是,既有勇于反抗大胖的进步性,表现出了劳动人民要求解放的朴素愿望,也有将希望寄托在一个来自未来的虚幻人物身上的迷信思想,这是他的局限性……

可笑吗。然而很多从某事件中解读出阴谋论,还信誓旦旦的人们,不就是这样的心态吗?

③ 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我们会根据言语提示、个人经验等等,来赋予事物意义。

我们可以用拼图来比喻一个人的认知结构:每一个已有的信息都是拼图的一块碎片,它们相互吻合,形成一个连贯一致的体系。新加入的信息,需要从我们的信念拼图里面找到位置——或者直接吻合,或者比原来位置的更好而替换掉。

收集碎片与整合知识体系,缺一不可。

3知觉的整体性与恒常性

① 看图

你会怎么归类,是横着归为一组,还是竖着?——这居然不是你能做主的。

我们倾向于把临近、相似的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 在环境改变时,我们仍对事物有恒定的知觉。不会因为后面的人画得小了,我们就真的当他是瘦弱的侏儒。

② 关于知觉的整体性与恒常性,在设计中,我们这么应用:

知觉轮廓-非封闭图形,但我们仍会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4 人人都会有错觉。

在某一固定的条件下,人们的知觉会发生固定的扭曲。即使你“知道”,也无法避免。

①看图

它们一样长 它们是平行线 中间的圆一样大

②好的设计师,会运用知觉的选择性增加画面的丰富感,运用错觉营造“不可能”,从而吸引你的目光多做停留:

花还是情人? “不可能图形”-反知觉,所以我们会一直盯着找“哪里不太对”

③ 或者,引导你的视线,让你在不知不觉地“感知”到他认为重要的东西。

蒙德里安:用矩形和颜色对他所在的城市街道进行抽象化。现在我们设计中常常用到的网格,就是在他的荷兰派这里开始。 流畅之美-大名鼎鼎的莫比乌斯环

如果我们普通人驾驭不了这种张力,就好好地“整整齐齐”地,按照知觉的整体性与恒常性,做好让人舒适的“排版”吧。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三 小结

心理学之认知过程——感觉与知觉,就先介绍到这里。作为一个爱好者,了解他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就可以啦!

总结一下:

1、感觉与知觉

在感觉中,外部世界占主导;而知觉更依赖于我们个人的条件、知识、经验和思考。

2、我们的不同的敏感度

我们的感觉是有一定阈限的,只在某种范围内的感觉我们才能感觉到,超过了这个范围(无论太大还是太小)都不行;

我们辨认不同的敏感度也是有限制的,如果这种事物之间的区别太小,小于我们的差别阈限的时候,我们就分辨不出来了。

3、良好的“感知力”有多重要?

感觉很容易犯错。白纸在黄灯的照射下会显成黄色,黄纸在黄灯下也会是黄色。在灯光下,它们都是黄色。我们如果只凭感觉说话,那么它们是一样的,而如果经过我们的经验和思维的处理,知觉认识更能还原事物的本质。

楼下一个男人病的要死,隔壁的一家唱着留音机。对面是哄孩子,楼上有两个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边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鲁迅

4 如何培养好品味

去感知美好。多多地感知美好。

我们平时所说的,一个人做事有良好的“感觉”,其实是指他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能力较强。

而人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强不强,一方面取决于客观事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状态:

若是说家庭环境,一个家里若是有父母慈爱的氛围,总是被打扫的井井有条,父母为孩子抗着生存的压力和苦衷,相互鼓励互相支持;孩子被要求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那么这个孩子,对他人、对自己都会有比较正确的感觉,绝不会闹出什么“父母吃糠咽菜挣扎求生,孩子挥霍无度以啃老为荣”的幺蛾子。

而如果是在企业中,一个架构清楚、权责对应、赏罚分明、制度简约明了、执行得力的组织,人们就容易对组织文化、总体目标、自己的责任等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和认同感。

否则,大家就会“文化?不过洗脑啊” “战略?傻逼领导吹牛逼啊” “我的责任?尼玛啊钱多事少啊”,人心就很容易不齐。

而“感知”的另一方面,取决于我们的个人经验。有靠谱的知识体系打底,加上较深厚经验,会积累出来敏锐的“觉察力”,会让我们在面对不是很熟悉的事物,也能略一了解,就在自己的体系里为它找到合适的位置——就像一副已经拼了大半的拼图,比起乱七八糟的一大盒子,更容易把新的碎片归置到位,让它发生用处。

这个世界给过我们的“好”的经验越多,我们的“感知”能力就会越好。

你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个世界给了你什么样的养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要把简单便宜的衣服穿的落落大方,细节仍然不含糊;把奢华礼服名贵珠宝精心搭配,尽显优雅。

别读“爽文”。它产生的快感太虚幻,不足沉迷;阅读经典的书籍与经过实践检验的智慧,产生的喜悦和进步感才是真实的。

最好,每年都能抽出一些时间来亲近大自然,试试在没有空调、冰箱、饮水机、电流杂音、车水马龙的喧闹的环境里,你还能感知到风声、溪流、蝉鸣、鸟歌、竹韵、松乐吗?

我曾以为自己感知能力已经被各种各样的繁杂磨得极弱,但还好,还能。

去年冬日回乡,某南方小城。一天我自己溜达出来,沿着318国道跑步。到天色将晚,正值日落,我坐在一条小河边,对着“清泉石上流”,一直一直看。

就是这么一条平平无奇的小河

“清泉石上流”,听着是句脱口而出的轻描淡写,明白人却知道此境之短暂、稀缺、可遇不可求。若耳旁嘈嘈切切,听不见水声;若眼前纷繁复杂,看不到磐石;若心中俗事困扰,不察觉泉清。此情此景,到来得猝不及防,我如获至宝,敬若神明。

总之我们得能感知的到,林下才有,山间才有,风里才有,水畔才有,人间才有。

我们得能感知的到,这个世界才会存在各种美好。

你未看此文时,此文与你同归寂寞;你来时,总归能给到你一点点用处,愿它与你一起明亮起来。


.

.

.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存在即是被感知”——你是否拥有感知美的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vw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