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装备,还要有个关键的东西,那就是鱼饵,在农村,鱼饵是小问题,最天然的鱼饵是蚯蚓,且不说田地里,单是房前屋后,找个阴凉湿润的地方,一铁锹下去,就能刨出好几条,刨出的蚯蚓找个盒子装着,里面放着些潮湿的泥土,可保证蚯蚓不死不干,这就是最好的鱼饵了。
还可以用麦麸做饵料,麦麸就是小麦磨成面粉时筛出来的麦皮,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是用自家种的麦子去磨面,磨一袋面粉能出小半袋麸,麦麸粗糙的很,人不食用,通常是喂鸡喂猪。单用麦麸做饵料太糙,容易散,而单用面粉做饵料的话,又太粘,通常是用麦麸混合少许面粉,兑上适量的水,揉成一团,这样来作为鱼饵,最合适不过了,用的时候从上面捏下一小撮儿,搓成小球状,挂在鱼钩上即可。
还有更简单的饵,那就是馒头,家里蒸的现成的大馒头上掰下一块,用时揪一小撮儿下来,放在水里浸湿一下,揉成小球团,挂到鱼钩上,这种饵是省事而又懒惰的做法,但很不经用,经常是甩两次杆,或者是鱼儿啃了几下,就会掉了下来,一般只有那些刚学钓鱼自己不会挖蚯蚓不会做饵的几岁小孩儿才用。
有了钓鱼装备,有了鱼饵,快乐的钓鱼生活就开始了。
在农村,可以钓鱼的地方很多,大坑小坑和村里的小河是常去的地方。小孩子最爱去坑边,经常是呼朋唤友地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各自拿着自制的钓鱼设备,带着装鱼用的网兜,站在岸上或坐在岸边,别说要提着小板凳,我们不兴这个,看到什么就坐什么,一块破砖头,一根烂木头,都可以成为坐具,实在找不到,直接坐地上也是常事。坑里水少的时候,还常常要从岸上秃噜到水边,在坑沿上找个合适的位置,或站或蹲。
找好了位置,就拿出点麦麸,作为饵料,撒在要下鱼钩的地方,以先吸引来鱼儿。麦麸密度轻,不能直接撒,不然只会飘在水面,通常是要先用水拌湿,能揉合在一起,这时再撒出去,才会沉底儿。然后就要试试水的深浅,调整鱼浮。钓鲫鱼和草鱼,鱼钩下的要深,差不多要到底,而钓白条,鱼钩下的要浅,下到水下一两尺就可以。鱼浮就是调节鱼钩下水深度的工具,整支鸡毛或者鹅毛做的鱼浮,捏住固定它的气门芯儿拉动就能使鱼浮上下移,而剪成短节穿在鱼线上的鱼浮,直接拉动每个小短节就可以在鱼线上移动,高粱杆、玉米天樱杆做的鱼浮最麻烦,要调节深度每次都要解下来,然后再系上,小伙伴们最不喜欢用。调整好的鱼浮,整支的就直上直下的立在水面,成小节的一般两三节在水下,三四节漂在水面上,这样准备工作就做好了。
鱼钩穿上蚯蚓或者挂上小麸团,甩下水去,就可以手持着钓竿静静的等鱼儿上钩了。有时鱼儿久久不来咬钩,自制的鱼竿不像现在买的鱼竿那么轻便,比较沉,持久了胳膊要酸疼,小伙伴们就把它插在岸边松软的泥土中,自己或站或蹲或坐在旁边,眼睛紧紧的盯着鱼浮,仔细地观察着它的动静。
不管是那种鱼儿,嘴巴接触到鱼钩,都能从鱼浮的动静上反应出来,经验丰富的,甚至可以从鱼浮的动静上看出是那种鱼儿在咬钩,鱼儿是大是小,是在咬饵做试探还是已经上钩。
鱼浮一有动静,就要开始紧张起来了,悄悄的把插在岸边泥土中的鱼竿轻轻地拔出来,紧紧握在手里,对着正小声说笑的伙伴们“嘘——”一声以示安静,但也莫慌,鱼儿不会那么轻易的上钩,这时要继续盯紧鱼浮,看鱼浮轻微的上下点动,那是鱼儿在试探性的咬钩,突然间鱼浮一沉,整体被拖入水中,很可能是一条大鱼上钩了,这时迅速抬竿,若钓竿弯曲,鱼线绷直,拉起时较沉,水下还在扯动,恭喜,大鱼真的上钩了,用力抬,鱼儿就扑腾着被拉出水面。从钩上把鱼解下来,放进网兜里,拉紧网兜束口的线,把网兜扔进靠岸边的水里,兜口露在水外,束口线绑在岸边的树上,这样鱼儿就能继续呆在天然的水坏境里,确保成活。
有时看到鱼浮突然被拉到水下,猛力一抬,只听到“嗖”的一声响,那是快速抬起的鱼线和空气摩擦的声音,这时就会看到鱼钩上空空如也,毫无所获,多半是因为鱼儿在水下咬着饵的边缘,奋力的扯饵,将鱼浮拉入水下。这种情况也不要气馁,毕竟,不能钩钩都钓上鱼儿罢。检查下钩上的鱼饵是否还完好,再甩钩入水,继续作战。
鱼儿上钩还有另外一种情景,这时的鱼浮不是往下沉,而是突然上浮,甚至整体漂在水面上。常常是上下点动一会儿后,突然一沉,然后马上就浮了起来。这时奋力抬竿,一条鲫鱼或者鲤鱼就上钩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