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马丁 塞利格曼 著
这本书从很多的心理问题出发,比较了各种治疗方式,从中不难发现,药物对于心理治病的治疗效果微乎其微,心理治疗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能够治愈的不是靠对抗,而是直面心理问题,即使无法完全根治心理问题,也能和它和平共处度过每一天。
面对心理问题,有志者事未必竟成,很多时候自我提升和心理治疗是管用的,但是持续的效果都不长,问题会反复出现直到我们向它做出妥协,因为很多问题都出在基因上,有些能够暂时改变,但是过一段时间还是会重新恢复原貌。
相对彻底治愈,认知疗法还有情绪则是可以控制心理疾病的比较有效且长久的方式,乐观是一种习得技能,如果能够掌握,就可以改善心理问题,改变自我的信念能够带来自我实现。
当下社会的我们就是活在自我控制的时代中,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总是为商品贴上“私人订制”“限定”等等标签,人们彰显个性,提升自我。
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药物已经成为必要手段之一,但是同来也会带来很多其他的副作用而且不能逆转,停药还会带来疾病复发。
外貌可以遗传,那么性格呢?通过对双生子还有领养的孩子实验中可以发现,人格是可以遗传的,如果父亲是罪犯但养父不是罪犯的话,孩子的犯罪率也不会因为养父而降低,如果生父不是罪犯,即使是被罪犯养大的孩子,犯罪率也不会提高,不过也不能否认后天环境的影响和习得行为。
焦虑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绪,人把事情往坏处想是正常现象,焦虑就像一个卫士,总是不停地对自己所处的状态进行巡查,不管此刻心情如何,他总要找出一些令自己担心的事情出来,让人为今后感觉焦虑和担忧,虽然焦虑是为了让你提前做出准备,但有的时候过多的焦虑会影响当下的生活,很多担忧并不会成真。
焦虑,抑郁和愤怒表现得过度活跃就会让人感觉很不好,要给自己设一个焦虑值,超过之后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要歇下肩上的重担,放松一下。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恐惧可以让人避免危险,但是也会让人草木皆兵,比如说吃了一次坏掉的水果导致了拉肚子,可能今后就不愿意碰这种水果了,不管他看起来有多么新鲜和诱人,就是不愿意咬一口。也就是知道即使没有危险也让人感到恐惧,如果恐惧来源于简单的条件反射,可以通过后期训练来克服,治疗恐惧症药物的作用并不大,要配合消退治疗效果更好。
人在抑郁的时候思维方式会出现变化,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消极情绪,单极抑郁比双极抑郁更普遍,女性比男性患上抑郁症的人数更多,因为女性在社会中无助感会更强,女性的情绪更加细腻,但发泄渠道不如男性多。
长期减肥也会容易导致人患上抑郁,利用认知疗法辩证自己下意识的想法能够缓解抑郁的情绪,重度抑郁就要靠药物进行辅助,轻微的抑郁是由悲观的思维习惯造成的,所以要转换思维方式,掌握乐观的技巧来辩驳悲观的想法。
愤怒首先源于被冒犯的思想,身体下意识的反应,最后会演变成攻击,愤怒可以纠正错误带来变化,但是怒气还会带来还多负面效果,压制怒气并不能解决问题,总需要一个途径发泄出去,不是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
愤怒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是癌症,引发暴力行为,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愤怒模式,有助于缓解愤怒情绪,从改变思维方式开始,放松因愤怒造成的身体紧绷状态,缓解攻击行为。
节食并不能够减肥,相反还会危害健康,胖人需要改变的是饮食习惯而不是实物数量,之所以减肥会反弹是因为身体会自然维持体重,不会因为外力的改变而轻易地发生变化,反而越是想瘦身体反抗得越激烈,体重由遗传基因决定,瘦身是产业链,是商家为了挣钱而编造的谎言,没有任何一种减肥的方式是长期有效的。
人一旦挨饿,身体就会永久改变处理食物的方式,饥饿的越久,身体就越喜欢储存脂肪,节食者会对食物的欲望变得极度强烈,整天都在想吃的事情,其实每个人身体都有一个自然体重数值,它会阻止身体变得太胖或者太瘦,大部分贪食症和厌食症都是由于节食导致的,如果能够接纳自己停止正在进行的节食,自然体重就能维持身体正常数值。贪食还会导致患者有抑郁情绪,减肥药可以抑制食欲但是长期吃对大脑和身体有损害。
肥胖对身体有害但是节食有可能伤害更大,因为体重波动太大会导致心脏病,以瘦为美的代价就是饮食失调,减肥失败会让人一直遭受挫败感,减肥能够有短暂的吸引力但那不会长久,运动的目标不应该是体重下降,而是体型变好身体更加健康,运动可以抵抗抑郁提高自尊,少吃不健康的食物。
童年创伤,原生家庭这些热门词汇正在成为很多心理疾病的归因,但是与其怪父母不如怪基因,人格形成与基因密切相关,童年时间之所以被看得那么重要,主要是因为在儿童的心中事情的发生只有一种模式并且记忆深刻。
如果心理状态是早就已经准备好的或者是通过遗传得到的,改变就很难,如果只是一种习惯还是可以通过治疗的手段改变的,人不能总活在过去,尝试用其他的方式去看待日常的自己,找出哪些改变是自己能控制的,拿出勇气改变你能改变的,平静接受你所无法改变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