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本身就是孤独的。
电影《克莱默夫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
爸爸必须在期限之内完成任务,所以他忙于工作顾不上理赛斯,这让赛斯觉得受到了伤害。
赛斯朝爸爸愤怒地喊道:“我恨你!” 把饮料全洒在了爸爸的文件上。
这让爸爸怒火冲天,他扛起赛斯,回到房间把他扔到床上,还对他一声大喊:“我也恨你,你个小臭狗屎!”
爸爸用充满责难、羞辱和痛苦的语言斥责赛斯,这让赛斯下意识地觉得自己没有归属没有价值。所以他才对爸爸说: 我恨你,而爸爸也以报复回应,双方陷入了报复循环,所谓的恶语相向。
在这个场景中谁的行为是不良行为呢?很显然,孩子的行为是不良行为,爸爸的行为也是不良行为,甚至爸爸要对此负有同等的,甚至更多的责任。
重新认识不良行为
通过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以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
当一个人受“原始脑”操纵的时候,常做的选择只有权力争夺或退却,而无法沟通。
成年人也常常会和孩子一样,缺乏知识、意识和技能、并且会像孩子一样陷入“原始脑”的操纵中。这正是为什么大人经常会和孩子之间出现“权力之争”,非要争出个谁赢谁输。
理解孩子行为的年龄特点
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
2岁多的孩子走路会蹒跚摇摆身体前扑,容易摔倒;
3、4岁的孩子喜欢在沙发上跳来跳去;
5、6岁的孩子走路就喜欢蹦蹦跳跳,也不会沿直线走;
他们在画画的时候会涂自己一手一脸,会把颜料碰翻染了衣服;
他们捏泥巴总是弄的到处都是……
这些行为都是有着明显的年龄特点的。许多父母和老师对儿童发展了解不够,也缺乏耐心去理解孩子,就把与孩子年龄相称的行为当成了不良行为,很多孩子为此受到过惩罚或者责骂。
孩子在这个年龄,大脑还没有发育到能完全领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有时候孩子也想做好,但是他的手部肌肉还不发达,他的反应不够敏捷,无法做到完美的程度。
「 正面管教 」——重新认识孩子的不良行为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发展
在我儿子3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他每天下午都和小区里的小伙伴们闹矛盾,生气、打人、发脾气,这些行为曾经让我很生气、没面子,为此不停跟别的家长道歉。
次数多了,我分析发现,只要他中午没午睡,下午户外活动就容易与人发生冲突,越疲倦越不想回家,也越烦躁,可是他就是表达不出来。
后来我采取了两个方法来解决,他不午睡,下午就不外出活动;或者出去玩一小会儿就早早回家,如此情况好转了许多。
所以孩子们有许多行为,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累了、饿了,可是他们的语言和社会技能还无法让他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这些行为应该受到尊重,而不是责骂,有些行为并不是孩子主观意愿要去做的。
「 正面管教 」——重新认识孩子的不良行为大人的不良行为
孩子的不良行为多与其年龄相称,而大人对孩子不良行为的反应一般都受自己的情绪影响。
我们理解孩子行为的年龄特点,并不是说不去引导。但我们在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更应该控制行为的是大人。
为什么我们面对孩子不良行为有那么多过激的反应?说明我们非常容易陷入“原始脑”,因对孩子行为的失望而产生不良行为,在那一刻控制我们的是情绪。
我们是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可以负责。在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行为的同时,我们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善而坚定地接受、尊重、引导孩子的行为,同时又不损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我们往往需要先暂停,来梳理自己的情绪。以便我们能平静地、深思熟虑地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反应。
对自己以及孩子的行为了解得越多,作为父母和老师就能越有效。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因失望而做出的行为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