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遒 老万的公众号 昨天
8月底中国生物制药公布19年半年报,我简单的看了一下,首先肯定中生的努力,中生作为国内仿制药龙头,批件是越来越多。这个过程越来越像梯瓦了,当然中生最好不要走梯瓦的路,因为那个路结果不太好。
先说一点大家不愿意听的,恩替卡韦分散片下滑8%,下滑了约1.3亿,2018年中报恩替卡韦分散片有17.3亿营收,4+7集采大概占比全国的30%,恩替卡韦分散片在4+7城市2018年中生大概有5亿左右的营收,非4+7城市营收12.3亿左右,现在4+7城市变成3.7亿,4+7城市价格下滑93%,但是销售额下滑26%,说明量增加约4倍,还是很厉害。
另外一个集采产品氟比洛芬降价44%中标,下滑严重,这也是一个年20亿的大品种,上半年营收下滑33%,完成6亿营收,这个产品量不光没有增加,还出现了减少,不光是4+7集采城市没有量增加多少,可能还导致了非4+7集采城市量的下滑。
中生是本次集采最受害的企业之一,尽管它有其他一些产品新增,但是只有4+7城市的集采还看不出太多,如果年底25个扩面品种的集采,它中标的两个品种中,恩替卡韦分散片即便4+7城市全年还能剩下7亿营收,非4+7城市因为三家分市场或者还要降价,非4+7城市中生的恩替卡韦分散片最多剩下3-5亿,整个产品从35亿左右的营收会直接下滑到10亿左右甚至10亿以下,恩替卡韦分散片彻底会变成小产品。至少减少25亿,毕竟6毛多钱的药,1个企业还能有10亿,还多家分,已经是个奇迹。
另外的氟比洛芬,因为竞争者少,还算好事,去年氟吡洛芬大概营收19亿,就算对应的下滑44%,这个产品也会少9亿左右。
别忘了第一批25个品种集采中中生还有几个没中标的品种:
1、厄贝沙坦氢氯噻嗪,2018年中生大概8亿的品种,华海降价54%中标4+7集采,年底扩面之后按照同比例下滑,该品种能剩下4亿左右。少4亿。尽管中报看起来还在增长,这些增长都还是来自非4+7的市场,而一旦扩面集采,3家分全国,这个品种下滑几乎是注定的。
2、瑞舒伐他汀,2018年中生大概6亿的品种。京新降价80%中标4+7集采,年底扩面该品种按照同比例下滑,能剩下1.2亿左右。少4.8亿。也是一样,尽管中报看起来还在增长,也还是非4+7部分的量增加厉害,但是年底3家集采,下滑也是注定的。
3、伊马替尼,2018年中生大概2.5亿的品种。豪森降价26%中标4+7集采,能剩下1.8亿左右。少7000万。
总结一下:年底扩面以后,中生乐观估计(因为扩面可能还会降价),恩替卡韦分散片少25亿,氟比洛芬少9亿,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少4亿,瑞舒伐他汀少4.8亿,伊马替尼少7000万,总数会减少43.5亿,这部分还是至少减少的,大概占比中生营收的20%。
这只是第一次全国扩面集采,明年还有第二次,后年还有第三次。你产品多,每年总会中几个,没办法。
我对信立泰仿制药部分的要求是,最佳的状态就如中生一样,有个30-40款仿制药,都不大,但是这个最佳状态是集采后,而不是集采前,中生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仿制药做的太好,好到会被医保局的集采政策一刀一刀的切走,一次集采一共25个品种,它有5个。其实受害最大的是中生,只是你们看不到,另外只有4+7几个城市也还没怎么显示出来。
回到报表中来,好在中生其它品种还在高速增长,但是高增长的基数也都不高,现在一个4+7集采还没让它怎么难受,但是年底的扩面集采,3家中标,它受害的程度可不是一个4+7还可以带量能补上来的。
当前的中报中,中生还是很不错,营收125亿,增长29%,扣非利润14亿多,增长约20%。肿瘤药做的出色,安罗替尼因为没有公告数据,估计能不错,这个品种中生也会玩命推,仿制药毕竟怎么推也没啥意思,为他人做嫁衣,不推自己的创新药才是傻,安罗替尼全年预计20亿应该没问题,乐观可能有25亿以上。不过肿瘤靶向药做的太大也不太可能,毕竟患者就那么多,药也很多。肿瘤领域的分散还是比较明显,恒瑞的阿帕替尼也就做了20亿左右,现在主要也是联用PD-1在找更大的出路。
创新药中生就1个,200亿的营收要维持,如果不推仿制药,就这1个看来也不行,这是中生的无奈所在。
看仿制药部分,我选报表中几个2亿以上的,半年1亿左右的现在看反倒影响不大,看看哪些产品还可能有集采压力:
1、天晴甘平(甘草酸二胺),销售额约人民币 25,742 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 24.7%。这个产品没什么人做,但是是类辅助药,只是降低血液中的转氨酶,并不会对肝脏有好处,但是没有集采压力。
2、天晴甘美(异甘草酸镁)。销售额约人民币 93,484 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 6.5%。跟上面的类似。
3、赛维健(雷替曲塞)。销售额约人民币 34,385 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54.2%。有集采可能。
4、依伦平(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销售额约人民币49,462 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 24.5%。如上面所说,全国扩面之后,压力较大。
5、托妥(瑞舒伐他汀)。销售额约人民币 39,946 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4.6%。如上面所说,全国扩面以后,压力较大。
6、凯时(前列地尔)。销售额约人民币 38,188 万元。辅助用药,会下滑很快。
7、凯那(贝前列素)。销售额约人民币 24,420 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1.5%。有集采可能。
8、镇痛药凯纷(氟比洛芬)约人民币 59,706 万元。前面说过,扩面后压力较大。
9、得百安(氟比洛芬膏药),约人民币 42,646 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37.7%。膏药现在还没说法,这个产品可能不会集采。
10、骨化三淳胶丸 54,696 万元。这个产品不太了解,应该集采压力不大。
11、艾速平(奥美拉唑)。销售额约人民币 48,516 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32.1%。集采可能性大。
12、天册注射液(比阿培南),半年人民币 32,843 万元。集采可能性大。
13、新海能注射液(混合电解质注射液),半年营收 26,510 万元。低利润产品,价值不大。
半年营收就超过2亿的有上面13个,当然还要算前面的恩替卡韦分散片。肿瘤药增长明显,但是基数都很小,到底能否抵消掉年底扩面5个产品的降幅还未可知,关键是明年还可能再有一些产品纳入,比如奥美拉唑等,现阶段下,如果大众仿制药有几家竞争的,3家分,再贴着成本降价,再出现一家有10亿的都很困难,集采降价后的品种,一家有3-4亿,就意味着这个品种可能有20亿,3家每一家3-4亿,原研患者数一样,价格贵4-5倍。形成原研10亿,仿制药1家3-4亿的20亿大产品格局,3,4亿对哪一家都不多,但是全国20亿的大产品又有几个。
我非常希望看到中生怎么走出这个困境,是靠一堆1-2亿的肿瘤药,还是靠其他什么产品,总之做到中生200多亿营业额这个基础上,靠1-2款原研药反倒不怎么能撑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