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底到现在,科创板(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board)一直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无论是投资方还是企业方,都对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充满了期待。从2018年11月5日提出到制度设计,再到2019年3月正式施行制度规则,科创板仅用三个多月就完成了整个过程,这其中的每一步,都牵动着资本市场的心。
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的市场,已有主板、创业板、中小板、和新三板等市场,分别定位服务于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属性的企业。资本体系看起来非常丰富,但也存在缺陷,导致BAT等优秀科技企业受制于盈利和股权结构等方面的要求而选择了去海外上市,国内市场错过了互联网的一些前期红利。
相比目前国内已有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科创板的创新之处包括但不限于50万元投资者门槛、五套上市标准、允许同股不同权、允许红筹和VIE架构、允许亏损、上市前五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放宽涨跌幅限制、试行保荐机构跟投等。
可以看出,科创板的设计颇有纳斯达克的味道。在此之前,新三板、创业板也曾背负过“拯救A股”、成为中国版纳斯达克的期望。那么这一次,科创板会不负众望吗?
首先,和新三板相比,科创板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如都是服务于中小企业,对投资方和企业方都设有门槛,但具体规定不同。新三板的500万元投资门槛把大部分投资者都拦在了门外,又因对企业盈利门槛要求太低,于是新三板的交易活跃性很差。
科创板的投资者门槛是50万元,中小投资者可通过公募基金参与,增加了流动性;科创板企业的“挂牌”条件高于新三板,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科创板的企业不会像新三板一样鱼龙混杂。
科创板的门槛调整,意在解决市场的买卖难题,避免重蹈新三板的覆辙。但是,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又如何保质控量?中小投资者借道基金投资,会不会又成为下一个“独角兽基金”?
其次,和创业板相比,科创板也是服务于高科技创新企业,但在制度上有所不同。创业板依托于A股市场发展,各种制度受到A股制度的制约,无法独立于A股市场之外,导致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根本达不到上市要求,所以创板上大多数是运营已久、有稳定收益的企业,谈不上支持创业企业发展的初衷。
相比创业板,科创板对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与利润指标都有所降低,也接纳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亏损公司。这一点解决了在A股市场难以克服的问题,弥补了市场的短板,也补齐了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方面的不足。
如果科创板能打破亏损企业上市的限制,再加上实行注册制,那么科创板就和创业板有了本质上的不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科创板是新设版块的增量改革,在IPO标准、投资者适当性、交易规则上都有差异。在吸引到足够的眼球之后,如何避免板块炒作后的“一地鸡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如果科创板不能打破A股老套的制度,那么就可能成为下一个创业板;如果科创板不能挑选出真正有核心创新技术的企业,那么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新三板。
当然,我们热切希望科创板能够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提升国内资本市场的活力和韧性,为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真正提供强劲动力,促进科技龙头企业的形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支撑性的力量。
目前科创板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着,据人民日报周二消息,自3月18日接受企业申请以来,上交所已受理申请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110家(数据截至5月20日)。盈利能力方面,92家企业强于A股中小板和创业板总体水平。
科创板能否担起中国版纳斯达克的使命?我们拭目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