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有了中小板、创业板、主板和新三板,为什么还要增加一个科创板?
作者:财深道长
科创板的意义究竟何在?这是近期投资者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论规模,我们已经有了主板;论灵活,又有中小板和新三板;论创新,我们有创业板;论注册制,新三板已经在事实上执行着,该有的看上去都有了,为什么还要增加这个新的板块?
我们的意见偏向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真正的注册制的实现。
新三板虽然已经在事实上执行着注册制,但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一是对投资者来说门槛过高,500万的准入门槛导致普通投资者最终进不去,有价无市甚至无价无市;二是对企业来说门槛太低,导致太多的垃圾公司也进来了(别的不说,诸多年销售不到1000万的公司就能进来挂牌这不是笑话嘛!);当然前两点还是次要的,最大、最严重的不足,则是从创立伊始就阉割了新三板的上市公司属性(所谓的“非公共上市公司”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很忽悠人的说法,事实就是拉一批比较符合公司法运作的公司进来开个座谈会而已,在公司监管越来越严格的今天,所有的公司都将向严格执行公司法这个方向发展,新三板公司还不如称作“一般性的规范公司”更加形象,真正的内控体系和资本运作思维在大多数新三板企业都无法体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三板的所谓注册制就显得毫无意义,甚至和一个正常公司到工商局进行注册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因此完全无法显现上市公司注册制下资本管理的高度,说白了,新三板企业就是一个比谁狠、比谁准的资本遴选市场,在一般的地方交易市场就可以实现这些功能。
第二,实行严格的退出制度,杜绝所谓“壳”资源的交易。
这一点在新三板市场也有体现,高峰时的新三板壳资源达到上千万的金额,现在送给人家也不见得要,遗憾的是因为前述诸多原因,加上其他因素,整个新三板市场也都冷下来了,退出制度的意义也就没有那么大的体现出来。
毫无疑问,在严格执行退出制度之后,再辅以“T+0”、“不限涨跌”、“同股不同权”等助攻,真正的上市公司光环将会显得更加诡异(亮的更亮、暗的更暗),一种无形的“万能保险”将被去掉,所谓的股民更多的将依赖自己的专业、能力来赚钱,随大流只会死得很惨。
公司,也将会因此最大程度的避免炒作,从而走上认真经营的正确道路。
第三,从上述两点可以看出,科创板的主要功能就是为A股探索新路。
不错,既然科创板要做的事在目前的A股市场上都能找到,那么就只能说,科创板的设立仍然只是一个“实验”:一个资本市场想要进一步升级发展的实验,但是可能是管理层的不自信或者谨慎性,才想到这么一个“只针对增量资本市场的管理实验”,既然大A股几十年来都是死水微澜,总要想办法改变一下吧,特别是在新一轮的股灾来临之际,更要让大家看到A股市场的未来希望。
通过一系列紧密而仓促的推进进程,我们更可以看出科创板试验田的“实验”属性。
2018年11月宣布设立科创板,此前没有任何公开的信息,显得突兀而奇怪,估计交易所也有点措手不及,当月就召开了好几场针对性的座谈会、讨论会。
2019年1月,上交所更是召开了一场务虚型的科创板研讨论会,但是能讨论出什么呢,能参加讨论的基本上都是可以在国内或者国外上市的,谁会来趟这个试验型的科创板呢,不信请看总体认为可以入围的几大指标吧。
首先,在企业资质方面,重点考虑以下方向:
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相关技术突破国际封锁(填补国内空白,能够替代进口);
2、相关技术是企业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企业主要收入来源于其技术(未设相关比例);
3、具有成熟的研发体系,研发团队;
4、具有成熟的商业模式。
其次,在行业类型方面,重点鼓励以下方向:
1、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软件、物联网、智能设备等。
2、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主要包括船舶、高端轨道交通、海洋工程、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及新材料;
3、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主要包括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先进节能环保(区别于一般的环保企业);
4、生物医药,主要包括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
(5)技术服务领域,主要为半导体集成电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提供技术服务的企业。
另外,不属于上述五个领域的企业,券商如果推荐科创板,需要出具专项说明,经咨询委员会认可后也可以考虑。
很显然,能在上述行业、上述专业里做出一定成绩的,基本上早已名“板”有主,根本就不需要再来一个新的板块上市融资,就算有个别漏网之鱼,也不是所谓的券商团队能网得住的(比如大疆、华为之类)。
总之,科创板实行效果究竟如何,我们总结为十二个字:位置更大、责任更大、水花更大。
在短时间内,应该会有一轮热炒,但长期来看,会有两个可能,一是和目前的A股一样,泯然众人矣;二是发展成真正的资本市场,但如果这样,目前的A股又将何去何从?曾大力推进的新三板市场,更会不会沦为鸡肋?我们在下一篇再行详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