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慎独?慎独一说最早见于《大学》和《中庸》这两部儒家经典之中。《大学》一书中曾论述道:“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其独”即“诚其意”,不能自我欺骗,要正视自己的内心。就像小人平时无恶不作,内外看起来皆恶,一遇到君子时试图掩盖自己的恶行,显示自己美善的一面。直视内心时发现这终究只是一场自我欺骗。所以真正的君子应该诚于内、慎于心,真善美自然得以形于外。《中庸》一书中也曾说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对此,东汉郑玄也对“慎独”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小人闲居而不善,无所不至也,君子则不然,虽视之不见,听之无声,犹戒惧恐怖自修正,是其不须臾离道也。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他将慎独理解为慎其独居,即在个人独居独处之际,即使旁人看不到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己的行为举止也应合乎礼义规范,认真地慎守其内心。慎独之说发展到南宋之际,朱熹在诚其意一节中指出:“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意思是说在自己独处的时候要谨慎不随便,对于只有自己知道的心中意念也要谨慎觉察其善恶,防止有违道德的行为产生。朱熹是当时声望极高的学术大家,他对“慎独”一说所作出的解释在当时的南宋社会也广为接受。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他将“慎独”看作“致良知”,指出慎独表现在一种独知之中,而他的真正目的在于教化百姓,济世救世。以此为基础一直到明末刘宗周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慎独之学”。他多次在他的《刘子全书》一书中提到“慎独”之说:“圣贤千言万语说本体说工夫,总不离慎独二字,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而慎独即尽性之学。”、“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慎独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时随处体认去,使得全体荧然,与天地合德。”等,刘宗周将独体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以“慎独”要义为核心来统领儒家的思想学说。随着郭店楚简《五行》等先秦出土文献的挖掘和出版,受到《五行》中“舍夫五而慎其心”等思想论述的影响,梁涛、钱逊以及刘信芳等学者将“慎独”主要解释在内心专一的发展方向上,面对自我身心时,应“以心治身”,面对外在的环境时应该要保持内心的笃定专一,保持道德操守而不受外物所诱。
尽管对“慎独”一说有诸多阐释,我认为慎独,无论是“独居”抑或是“独知”都应该诚其意,慎其心,谨慎小心分辨善念恶念或是善行恶行,努力做到迁善去恶。只有坚持慎独,真、善、美才会由内而发的表现于形之上。
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慎独”思想与实践。那么为何要继承与发扬慎独文化抑或是慎独思想对当代有何意义与价值?就小方面而言,“慎独”思想能够提高我们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思想境界,有利于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在个人独处时也慎守自己的内心,主要表现在自律与反思之中,不断地审视自身摒弃心中邪恶的意念。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当代社会之中,我们身边常常会出现众多诱惑,若是能够“诚其意”,“慎其心”,任凭它有诸多诱惑,定能不随波逐流,保持内心的笃定与专一。就大方面而言,当代社会存在着许多道德失范的现象,目前所建立的法律体系并非完善法律制度中也尚有一些漏洞。比如社会上报道的尖子生因为作业的问题与老师起了争执一气之下拿刀杀害了老师,修车老师傅因为不堪受辱拿刀杀害了富家女以及她的父母等事件都体现了社会中的道德失范的现象。再比如在各大城市的街道上,共享单车的身影随处可见,一方面共享单车极大地便利了居民的交通出行,但是另一方面有许多人产生了许多不符合城市文明的行为,他们有的将单车据为己有,有的认为这些单车不是自己的便随意停放和破坏,因为共享单车刚刚兴起而法律上对此也并未作出完善的约束与规定,无“慎独”之心之人便恣意妄为,若是他们心中坚守着慎独思想,坚守自身的道德底线,社会的文明与发展又岂会只迈出一小步?由此可见,积极继承和弘扬“慎独”文化在当代有着一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慎独文化是对当代社会道德体系的一种补充,有益于补助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方面的规范。慎独文化也是当代法律体系的一面镜子,两者相互对照,找到法律制度之中有所欠缺之处,有利于推动法律体制的完善与进步。“慎独”的继承和弘扬有利于塑造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当代人,能够推动社会风气的良好转变,让物质发展跟得上精神文明的脚步。
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弘扬慎独文化?对于继承和弘扬慎独文化,除了社会的大力宣扬,老师在课堂上的教授以及身先立范,最为关键的还是应该归结在独立于社会而又从属于社会群体的个体。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积极实践和弘扬慎独文化。首先,我们应该慎独文化之源,了解慎独文化自古及今的发展历程,若要更深层地了解与体悟,可以通过阅读《大学》、《中庸》、《传习录》等经典文化古籍,参照《五行》之类的出土文献再结合相关学者大家的论述与阐释,将慎独文化铭记于心。此外,我们也可以从古代有关于慎独思想践行的历史故事之中汲取“慎独”的智慧与感化。比如,古时候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人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於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在柳下惠与妇人独处之际,他仍旧坚守自己的内心,由于其自觉地践行慎独思想,其“坐怀不乱”的故事流传至今。同时他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君子该是什么样的,真正的君子不应该止步于外表衣冠堂堂,君子的仁义之气应该由内而发,“慎独”更是成为真正的君子的关键。相信我们每一个人看到这类慎独实践的故事时定有所感有所发。对于慎独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最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小事之中积极践行。就我自己而言,“慎独”思想可以付诸于正确对待手机的实践之中。告别高中时代,上了大学我们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我们在享受着手机带来的便捷与愉悦的同时殊不知自己的专注能力、办事的效率以及深度思考的能力正在不知不觉间减弱。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打开手机,点开QQ、微信、微博查看消息,在查看别人的生活中开启自己的一天。走路的时候捧着手机,忽视了身边有趣的生活与美妙的风景。在上课和自修时,手机里不绝的消息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打断了我们的思路。可能晚上躺在床上会懊悔自己看手机的时间太多了而没有完成本来应该完成的事情,然后想着想着又在黑暗中划亮了手机屏幕。试想,在这其中运用慎独文化该会如何?早晨起来就立即像高中时代那样起来纯粹地洗脸刷牙准备课本,仅仅让身边的手机充当闹钟的小角色,会发现还有剩下几十分钟的时间去享受一顿丰盛的早餐。走路时专注于脚下的路,见到熟悉地小伙伴亲切的打声招呼而不是瞬间从手机中抽离冷漠地一视,即使身边是相同的风景,关注得多了自能发现其中蕴藏的意趣。脱离了手机的信息桎梏,上课和自习时会因收获而感到愉悦和满足。晚上躺在床上,想到一天中该完成的事情都完成了甚至是出色地完成了,那会是一种别样的安心。在这件小事上,慎独文化表现在自律与反思之中。我相信,在小事上将慎独文化实践好,一定能够产生一个良性循环,做起事情来事半功倍,更加有信心。
现世呼唤着“慎独”,慎独文化作为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当今社会彰显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当代社会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人所构成的,每一个人自觉地继承和弘扬慎独文化是当代社会之福,是全民族之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