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无知
曾祥曦
有关苏格拉底的传说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他的“无知”。进一步的阐释是:自知无知的智慧。有关“历史”的记载,那些富有喜剧化的讽刺画面,带有多大的真实性,已经不重要,因为苏格拉底的存在与其说是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还不如说是作为一个符号,一种哲学的万花筒而被人们所认同。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因他对哲学的理解而理解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哲学和哲学苏格拉底。但不能不承认的是,这一存在本身就带有一种不可规避的反讽意味:对知识的反讽,对哲学的反讽,对历史的反讽。
然而,话又说回来,苏格拉底的无知与其说是出于“反讽”,毋宁说更出于真实、坦诚的认知。那就是——苏格拉底确实知道,也确实认为自己无知,苏格拉底并没有卖关子。
问题的关键涉及到对“知”的不同理解。
比仿这里有一棵树,这棵树有很多名称。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叫法,不同时期的人有不同的叫法。我们很多人的知识就是掌握了对这棵树的很多种叫法,并且在这上面兜圈子,而对树本身却一无所知。那么,什么是“树本身”呢?就是一种叫做“本质”的东西吗?我们知道,苏格拉底一生寻找的就是这种东西。他找到了吗?没有。所以,我们说苏格拉底的“无知”是一种坦诚的认知和告白。苏格拉底用他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哲学的面目、哲学的穷困和尴尬。同时将我们引领到一种“辩证”式的全新境界,一种无休止的追问的过程之中。
在苏格拉底那里,对象的本质存在于人的本质之中。诸如“认识你自己”,“灵魂不朽”,"美德即智慧","学习即回忆",,,对人的本质的挖掘才是跨入知识殿堂的第一步——那么,我们对人自身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呢?说实话,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仍然摆脱不了苏格拉底式的方式: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这就是哲学与常识以及其他知识门类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的开始就是无知的开始。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哲学被界定为“知识的智识”,而这一“知识的智识”就是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之上的。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就成为“无知”的智慧,或者更确切些说,哲学从苏格拉底——这个传说中的人——开始了。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我们才真正进入哲学的认知状态之中,并且这种状态将一直持续到哲学的终结,如果哲学有终结的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