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我看了大概三遍。依然记得看第一遍时的强烈感受——“知识就是力量”。
如果安迪没有多读点书,就没有理财知识帮狱警理财,从而在监狱那种特殊的环境里获得有限的自由;
如果他没有多读几遍《圣经》,甚至倒背如流,就没有机会帮典狱长洗钱;
如果他没有多读几本书,就逃脱不了“姐妹花”的侮辱;
如果他没有多读几本书且知道读书的益处,就不会每周给州议会写信请求图书馆经费,在坚持六年之后终于获得区区200美元的拨款,就不会辅导狱友学习,并使年轻犯人获得文凭……
他用19年的坚持凿出了一条通向自由的隧道,完成对自己的救赎,又何尝不是对包括瑞德在内的其他犯人进行了救赎?
有位年轻剧作家曾说《肖申克的救赎》这种电影,值得看100遍。我只看了几遍,影片中关于安迪的很多瞬间,都让我觉得读书有用。
当然,影视作品毕竟是虚构的,可能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一定的艺术加工。现实生活中呢,哪个瞬间让你觉得读书有用?
有人说看美剧不用字幕的时候;
有人说登泰山而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时候;
有人说是看到乌云翻滚,大雨将至,朋友说“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
有人说去岳阳旅游,看到景点竖着的广告牌上写着“背诵《岳阳楼记》全文,可免费参观”的时候;
还有人说是他看到“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个梗,秒懂的时候。
……
朋友去沙坡头旅游,进入景区,她站在王维的塑像前,前方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身后是平沙漠漠……学生时代背诵过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平铺在眼前,她开玩笑说:“还好记得这句诗,不然只能感叹‘哎呀,这么多沙子’”。
哪个瞬间让你觉得读书有用?
有个学生不好意思地告诉我“考试的时候……”
《童年》已经传唱了30多年,最经典的歌词还是: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
有个小朋友告诉我,和朋友聊天时、发微博微信时,想让别人觉得自己很文艺、却不知编什么词儿写什么文案时……书到用时方恨少。
有个在外企工作的中年男子说:公司有外派出国培训的机会,自己各方面条件都符合,可惜英文不够好,不能流利地、无障碍地进行沟通交流……书到用时方恨少。
有个在民企工作的中层经理说:近一年来公司通过猎头招聘了几名高管,起薪是自己的三至五倍,心理有点不平衡。他也承认,空降的高管们不论是学历还是资历都远胜于自己……这一年他才强烈意识到读书有用,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战胜北大文学硕士,夺得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如果不是读书,谁又会知道他呢?
以前曾听到过一句话“每一份私下的努力都会有倍增的回收,在公众面前被表扬出来”,用在雷海为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
正如董卿所言:“你所有在日晒雨淋,在风吹雨打当中的奔波和辛苦,你所有偷偷地躲在那书店里背下的诗句,在这一刻都绽放出了格外夺目的光彩。”
……
读书和不读书的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大概只有随着岁月更迭、年龄增长才会逐渐显现出来,才在人生的某一时刻令你觉得——原来,读书有用啊!原来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真的啊。
真的,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读的书。人生走过的每一步路、读过的每一本书都算数,成为你跟别人的差距,成为你内心的力量,成为你人生的滋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