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我的想法不具任何意义
第四课曾说「这些念头不具任何意义」,到了本课,耶稣把「这些」改口为「我的」,使得这类教诲显得更为切身了。
(1)这个观念适用于你平素意识到或练习时意识到的一切念头。这观念之所以适用于所有的念头,是因为那些念头并非你真正的想法。我们在前面已经解说过其中的分别,以后还会继续澄清。你此刻尚未具备分辨它们的条件。你一旦获此能力,便不会怀疑你一度视为自己的念头,实际上不具任何意义。
我们的「真正想法」只可能出于正念之心,也就是来自圣灵。打个比方,「某人攻击我」,属于不真实的念头,而真实的想法只可能是「这是爱的求助」,而且「也是我自己的求助」。耶稣在此透露了,由于我们过度陷于自己的念头,才会看不清这些念头下面企图掩饰的念头,也感受不到他语重心长的苦衷。但别担心,我们才进入第十课呢!
(2)这是我们第二次发挥这类观念。只是形式稍有不同。这回所介绍的观念是以「我的想法」开始,而非「这些想法」,它和你周遭的事物显然毫无瓜葛。此刻所强调的是,你视为自己想法的念头,是如此的虚幻不实。
耶稣不再借用我们眼前的外境,开始转而着力于我们的想法。我们不难由前面几课看出耶稣苦口婆心地提醒,我们真的不是自己所想的那个人。他就这样一步一步带领我们穿越小我思想体系的迷阵,他在《正文》形容过这种吓人的恐怖幻境(T-18.IX.3:7-4:1);在这迷阵幻境之后,上主之爱正展开双手欢迎我们的到来。
接下来的第三段,虽然没提到「投射」的字眼,却可说是投射观念的最好注脚。
(3)这一类的修正过程,先是始于这一观念:你所意识到的念头是无意义的,它是外在的,而非内在的;然后,强调它们的过去性,而非当下的状态。此刻,我们强调的则是:这些念头一出现,表示你已不在思考了。这只是从另一角度重申先前的观念:你心里其实是一片空白。认清这一点,就等于认清了你自以为是的看见其实一无所见。为此,这一认知成了慧见的先决条件。
耶稣想让我们明白自己的念头是多么虚无,然而,我们却如此认真地把这些虚无念头东投西射,只因我们认为它们真实无比。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对它们投射于外的影像同样地当真。耶稣不断耳提面命:我们眼前的景象全都不是真的,而是内心念头投射出来的幻影。容我再重复一次这个重要观念,我们心里充斥着种种「非念之念」,只因那些观念全是建立在小我虚幻的分裂思想体系上。
(4)练习时,请闭起你的眼睛,先把今天的观念慢慢向自己复诵一遍。然后加入这一句话:
这观念能帮我解除我目前的一切信念。
这练习一如先前,搜出你内心可能找到的一切念头,不加拣择,不作评判。也不要妄自分门别类。你若觉得有用,不妨想象自己正在观看一群乌合之众簇拥而过,它们对你本人几乎不具任何意义。当每一个念头掠过心头时,不妨这样说:
我对于_____的想法,不具任何意义。
我对于_____的想法,不具任何意义。
「与耶稣一起正视小我」,可说是贯穿全书的主旨,上面这个练习,成了最好的示范。要知道,正视小我的那个我,不受小我妄念的牵绊,乃是心灵内作抉择的主体;而《奇迹课程》之所以定名为奇迹,它的目标与意义便是把我们带回「抉择者」那里。这一回归过程不外乎学习退一步与耶稣一起正视自己的小我——看它如何振振有词地对自己或他人发动攻击,如何把一堆支离破碎的证据东拉西扯地串联成一个看似完整的图片,目的是为了自己眼中「受害/加害」的世界观撑腰,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都错了,连圣灵也错了。我们只需看着小我如何像「一群乌合之众簇拥而过」,又如何蒙蔽了我们的真实身份,令我们相信自己真的是一具身体,而非心灵。在此,耶稣尚无意全盘拖出一切原委,他只能为我们点出几个关键要点。
最后他说:
(5)今天的观念显然可以随时套用到任何让你烦恼的念头上。此外,建议你练习五次,每次省察心念都不要超过一分钟左右。练习时间最好不要延长;如果觉得有些不自在,反而该缩短为半分钟,或者更短。无论如何,别忘了在具体运用这观念之前,先慢慢复诵一遍,并且加上下面这一句话:
这观念能帮我解除我目前的一切信念。
我们再次看到了耶稣如此重视「普遍运用」的原则。他继续耐心仁慈地教导我们,如何从自己某个具体妄见下手,慢慢学会把这些原则一视同仁地套用在所有的经历上。到现在,我们已经看到这一主题不断重复出现于《练习手册》的头几课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