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欧文雅洛姆曾对晚期癌症病人做过长时间的观察与研究,他发现,许多病人对生命的看法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他们虽然比健康时期更接近令人绝望的死亡,但却更重视生命中的每一天。他们变得不再把时间浪费到琐事和让人不开心的事上,转而加强了与家人、朋友的联系,切实地做到了活在当下。他们满怀感恩地看待身边的一切,尤其是他人的爱。然而这些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的遗憾——如果能在健康时就这样生活,而不是等到将死之时才这样,那该多好啊!
这些癌症晚期的病人,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改变,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生命是有限的,因此应该更加珍惜每一天的快乐和幸福。然而引人深思的是,他们的改变并不是外界促成的。也就是说,没有人教导他们应该转变观念,也没有心理医生劝他们应该积极地活着,这一切的改变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这意味着,他们本来就拥有让自己活得更幸福的能力,只是在日常生活中,这些能力被物质、欲望等等因素给掩盖住了。
由此可见,我们每个人生来就知道怎样能让自己过得更幸福,只是我们没有站着生命的尽头,无法抛开世俗的束缚罢了。但问题是,我们总不能为了挖掘幸福,而让自己接近死亡吧!当然不可能,于是作者想出了一个方法来代替“接近死亡”,那就是向自己提问。
首先,你需要想象一下,你是一个有智慧且有丰富生活经验的百岁老人。你有机会告诉年轻时候的自己,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你会说些什么呢?把这些想法写下来,然后付诸行动,这样你就能以一个全然不同的眼光看待生活。
例如你老了以后,希望身边时常有家人朋友陪伴。那么你可以写下这样的内容:和家人、朋友相处是件让人身心愉悦的事,因此我要加强和他们的联系,坚持每周通电话、小聚等等。
你可以经常做这样的练习,随时在纸上增加对自己的“建议”,并且督促自己坚持执行。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能在80岁的时候出生,然后慢慢走向18岁,那生活将会幸福无比。”
这个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反复提醒自己,哪些事情才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哪些事情是能带给我们幸福的。对于每天都在摄取大量信息的我们来说,很多道理并不是不懂,而是迫于现实不愿去深挖。“向自己提问”所做的,就是放大时间的流逝,引导我们不得不去深挖这些想法,把对物质的欲望通通抛开,进入幸福的怀抱中。
如果我们详细去研究时间和幸福的关系,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一件事占据了我们所有时间,哪怕它既有意义又能带来快乐,也不会让我们感到幸福,相反会让人觉得非常焦虑。
举例来说,妈妈们都很喜欢和孩子相处,但如果让她们一整天都和孩子在一起,就不会让人那么快乐了。不管是孩子2分钟呼叫一次妈妈,还是一个不留神他弄倒了水杯,又或者是莫名其妙地哭闹,都会让妈妈们的幸福感降低。此刻妈妈们唯一的诉求,就是能够拥有一段私人时间。
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时间压力。假设妈妈们除了带孩子以外,还有额外地时间用来处理工作、和朋友小聚、追追剧好好休息一下的话,她们的幸福感就会大大提升。但问题是,现代生活方式所产生的时间压力,让这种生活几乎只能存在于理想中。妈妈们必须花费固定的时间在家务、工作、带娃上,还有一些零散的时间消耗在手机的各种应用上。做不完的事就像闹钟一样,让她们随时警醒着,也让她们无法享受当下正在做的事。
要想在这个快节奏、忙碌奔波的世界里,尽可能多地享受生活,我们就必须简化生活,让自己的节奏慢下来。
简化生活,也就是不必每件事都做,让时间富余下来。我们可以放弃一些琐事;对一些人和事说不;也可以把要做的事情排个序,只选择其中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去做。
其实在生活中,把自己逼得太紧,反而会适得其反。我们不必要求自己把每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只要把几件事做好就可以了。学会简化生活,把时间花在有价值、喜欢的事情上,要比超负荷地忙碌好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