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警察与赞美诗》

作者: 风起林下 | 来源:发表于2023-08-09 09:34 被阅读0次

一个忧伤的故事却被写成了一个喜剧,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折射的是一个国家的现实,一个颠倒的世界,一片黑暗的土地。

当枯叶飘落在麦迪逊广场,苏比在长凳上对这样单调重复的日子习以为常,长凳就是他的床,落叶就是他的信号,他又到了要为自己考虑过冬的日子,报纸对抗不了寒冬,他必须有更好的去处,他的选择只有布莱克威尔岛。

蓦然想起那个新闻,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新闻里面那个胡子拉碴的男人被铐着却依然坚定自己的选择,他以偷电瓶为生,却不以为耻,反而耻笑那些进入流水线在流水线上被困住一生的人。

他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我不是很确定,没有走进过他人的人生,怎么敢轻易去评价,在苏比的身上我看到了各种荒谬,在门童面前他连作恶的机会都得不到施展,在警察眼里只看到了贵妇人的出没而忽视了蝼蚁般的他,他的大喊大叫变成了大学生的狂欢,这般种种黑白颠倒,荒诞不经,是不是也出现在新闻里那个男人的身上?

苏比过冬的奢望不高,他渴求的只是去监狱,相比之下,他不是不知道这个世上还有其他的过冬方式,有些人可以去地中海航游、去南方过冬、去维苏威海湾漂流,这世上的过冬方式有很多,为什么偏偏他只能选择去监狱走一趟。他也可以去慈善机构接受救济,可是在他的心里法律比慈善机构更仁慈,因为接受肉体上的恩惠,必须要用精神上的耻辱来偿还。这在苏比是难以接受的,这在多数人那里难道是可以接受的吗?

从这个角度去窥探苏比所处的时空,社会制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完善的,它不会叫穷人真正饿死、冻死,它残存着最后的理性,保证社会安全运行,它需要穷人安稳活着而不造反,一个社会肯定会有贫富差距,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是社会制度根本差别之一,有消灭穷人,有保留穷人,也有脱贫攻坚。无论是哪种社会,都肯定是有穷人存在的,这是不可能消灭的,物质无限富裕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便能保证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那么服务呢,人是讲究享受的存在,他需要比较才能实现自己优越感的存在。

去探究文本的意义不是我的目的,我的目标是学习写作手法,在小说的场景推进中,苏比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不停制造事故,却在一次一次碰壁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些困境的解决是那么巧妙,可以被阻碍在问题之前,也可以是目标本身有问题,或者是社会制度的缺陷,执法者的关注点。这个设置的巧妙就在他主动,而这些本该解决他困境的人都成了讽刺的对象。可当苏比被感召,试图改变自己,奋发向上的时候,法律却姗姗来迟。

在这个故事里面,我们的现实是否也正在上演,应该不是,肯定不是,也希望不是。

还是喜欢这个故事,却不是很适合我去仿写一个这样的故事。

相关文章

  • 环境描写

    警察与赞美诗

  • 读书|欧•亨利三篇

    今日读的是欧•亨利的作品,坦白说我没有读完。只看了《警察与赞美诗》《二十年后》《财神与爱神》这三篇。 《警察与赞美...

  • 读《警察与赞美诗》有感

    《警察与赞美诗》是法国作家欧·亨利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部小说文体幽默,又在幽默中讽刺了作者所在的当时的社会景象。...

  • 警察与赞美诗

    流浪汉苏比在临冬时分为了能去布莱克维尔岛监狱过冬,想通过各种违法行为故意引起警察的注意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他每一...

  • 读《警察与赞美诗》学英文

    故事简介 流浪汉Soapy在冬天到来之前( a dead leaf fell in Soapy's lap....

  • 活在当下,才能拥抱未来

    读《警察与赞美诗》后感 昨天加班九点回家里,听到某同事说邻居生病住院,年纪很轻,查出癌症。近日舌头底下多了...

  • 解读《警察与赞美诗》

    一、批注 警察和赞美诗 【美国】欧·亨利 索比急躁不安地躺在麦迪逊广场的长凳上,辗转反侧。(批注:迫切寻找过冬的藏...

  • 《警察与赞美诗》赏析

    欧亨利本人及此短篇都太过有名,以至于我不想再赘述关于人物、情节及主旨有关的感受。 我只想来谈谈小说结尾。不会犯错的...

  • 警察与赞美诗(全文)

    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辗转反侧。每当雁群在夜空引吭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每当苏比...

  • 探寻:《警察与赞美诗》

    读欧亨利的小说,总是会忍俊不禁,拍手称赞,《警察与赞美诗》这篇也不例外。 主人公苏比是一个流浪汉。寒冷的冬天就要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警察与赞美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ybo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