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起源
- 食物的供给能力,决定了人口能够达到的密度。只有人口密度达到一定的水平,分工才能出现,高度的聚居才成为可能。
- 充足的食物供应是的“储存”成为一种需要。
- 旧石器往往是尖锐的,适用于狩猎,捕鱼,或者耕种。新石器则多为“容器”。新石器人们已经有了多余的食物可用于储存。陶器的出现,使得“容器”更加多样和好用。
- 新石器有了吃不完的食物,从此可以存储起来了,人类的食物供给不仅增加了,而且稳定了。
- 后来人类又发明了了青铜器和铁器,尖锐的旧石器的“获取”的功能和“包容”的新石器的“储存”功能,都在金属器具中得到了大幅的改进。但,功能的改进和功能的突破相比,还是要差了一个档次。新石器尽管粗糙,其意义却要大于更加精致的青铜器,铁器。
- 金融无非是今天与明天之间的交换。把今天的财富“储存”起来,换取明天更大/更少的财富。
- 在城市出现之前,村庄无疑是最重要的容器。
- 乡村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或者说是“封闭”。
- 在城市兴起的过程中,王权是最初的主导因素,商业因素反而是次要的。后来王权可能会成为商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话来说,历史是螺旋上升的。
- 人类的进步和繁荣总是和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联系在一起的。
- 城市和乡村最大的区别是商业。城市中商业交换活动占重要地位,而村庄是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的。
-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历史上中国的重镇大多是军事要塞。由于有了官员和军队的驻扎,聚集了资源和财富,才吸引匠人和商贩,街市才慢慢形成。看来对城市的兴起,王权是早于商业的,而不是相反。
- 商人这个词汇,意指“庙宇里专门管理对外做生意的僧侣”。看起来,早期的商业是附属于王权或者神权的。
- 城市的大规模聚集是依托于国王的武力和僧侣对于祭拜活动的垄断。证据就是:神庙和宫殿处于城市的中心,而市场往往在偏远的地方。
- 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是方便了人们的交流,而不是其他。在最开始,市场贸易只是聚会的副产品。
- 希腊人发明了铸币。货币是人类最伟大的金融发明,对于贸易的促进作用超过其他所有的发明。
- 古希腊的城邦其实是属于战士的,其他阶层皆为附庸。苏格拉底,曾三次参展,是一个士兵里的士兵。战士的作用,是为希腊城邦提供了安全和一种统治秩序。在此基础上,商人和工匠推动了希腊的经济繁荣。
- 希腊是古典文化的顶峰,罗马则是古典城市的顶峰。
- 古罗马帝国的城市,一是规模的,二是数量多。
- 罗马城人口众多,催生了当时世界一流的市政建设,尤其是建筑。
- 从罗马帝国的一端到另一端,城市大同小异,到处倒是形势极为统一的城市设计,说明古罗马是善于学习和复制的名族。
- 罗马人比希腊人强的地方,是建筑和法律。这两者都很实用。建筑是重要的军事技术,法律则可以治理国家。而且罗马人善于学习。
- 城市的起源看起来也是多中心的
- 地中海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包括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伊斯兰文明,欧洲文明,都是地中海文明的一部分;
- 波斯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算是同源,后来和巴比伦,希腊,罗马等文明有很多交流/战争;
- 印度文明发源于如今的巴基斯坦境内。印度文明是聪慧早熟的文明,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佛教,比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早得多。印度人还发明了极为方便的“阿拉伯数字”,后由阿拉伯人传播沿用至今。
- 中国文明在喜马拉雅山的东方,也是起源于大河流域:长江,黄河,淮河。也许是喜马拉雅山太高,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中国文明和西方并无太多交往及战争,而地中海,波斯,印度区域的文明彼此交往很多;
- 美洲和大洋洲被欧洲人发现之前,文明还是相对独立的,仍处于新石器时代。
- 周朝的“分封而建”,和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在欧洲,至少在名义上“神权”一直凌驾于王权之上,实际上各个王国也受到罗马教廷的制约。而我们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周武王自称“天子”,王权和神权从此合二为一。
- 《封神演义》美化了周而丑化了商,是极有可能的。因为商场的版图比夏大很多,不像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而且牧野之战后,纣王自焚没有偷生,气节非一般人可比。
- 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和古希腊的城邦混战,有某种神秘的相似性,都孕育出了思想大爆发。诸子百家和古希腊的先贤大约生活在同一时期。
- 很多人认为,诸子百家不但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顶峰,实际直到近代也一直未被超越。太阳底下无新事。
- 历史上的城市化
- 文明先进的一个集中体现,是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没有相当程度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是无法支撑大规模的都市的,粮食,交通,安全都会是问题;
- 唐朝李隆基在位时,长安有60万人,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 南宋临安人口达到250万,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 战国时候,城市化率是15%;唐朝是20%;南宋是22%;
- 1949年,中国城市化率是10%;1978年是18%;1984年是22%;
- 历史上我们的人口迁徙一直是很自由的,人口有了迁徙的自由,难怪城市会长得那么大。
- 迁徙自由不仅为城市发展创造了空间,也极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历史上,人口和土地是最重要的两大生产要素,土地天然是不能流动的,能流动的只有人口。
- 在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磁体”功能变得更加重要。人口的流动性增加,人们聚到哪里,哪里就会繁荣。城市必须持久保留吸引力,才能保持繁荣,否则就会衰落。
- 交流与合作是人类聚居的根本原因。村庄是一种聚居,城市是更高程度的聚居。
城市印象
- 大东京地区有3600万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尽管日本总人口在减少,这里的人口却依然在增加;
- 东京的地铁和地下商场都很发达,很多活动都在地下。
- 日本地形多山,耕地很少,资源贫瘠,只有精耕细作才能生存。做事马虎的懒汉在这里很难生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的工匠文化。
- 京都是仿古代长安,洛阳而建。
- 深圳在中国城市改革中的地位,相当于安徽凤阳小岗村在农村改革中的地位;
- 深圳是唯一在改革之后建立,成长起来的大城市;
- 改革开放迄今的成就,一是农村改革解决了吃饭问题;二是农业发展释放的劳动力进城,和城市人口一起推动了工业化;
- 迄今为止的城市化,不过是允许农民进城打工,作为城市的劳动力和过客。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是人口聚集,安定生活,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推动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文化繁荣,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或许才刚刚开始;
- 移民城市也排外,有深圳户口的排斥没有深圳户口的人,收入高的排斥收入低的人;
城乡二元
- 产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束具体的,可以分割的权利,包括使用,收益,转让;
- 农村集体土地不能进入市场流转,看起来简单,其实意味着市场里面的所有机会,都与农村土地无关了。
- 农村土地产权弱,是相对于城市土地
-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城市土地国家所有
- 城市土地是可以流转的,农村土地不可以
- 农村集体土地是不能直接参与非农建设的。如果需要建设用地怎么办,必须申请使用城市国有土地。城市国有土地不够,政府会将一部分农用地转为国有,再批给你。这样农村集体土地直接参与城市化,工业化的权利被剥夺了,或者说从农民的手里转移到政府的手里。
- 政府垄断了城市化的供地,产生了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
- 征地成为农村土地“进城”的唯一合法通道。
- 1998年以来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与两件事密切相关。1是98年的房改,2是2001年加入WTO。
- 把住房作为商品推向市场,开启了房地产经济时代;
- 加入WTO,中国天量的优质劳动力和广阔的世界商品市场结合,中国开始成为世界工厂;
- 亿万农民工进城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进城修高楼,进城进工厂;
- 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
- 中国人均耕地1.5亩,世界平均水平是3亩。
- 近年来城市发展中的“跳蛙现象”,就是耕地补偿成本低的结果。所谓“跳蛙”,就是城市在向外蔓延的过程中,遇到了聚居密度较大的地区,因为拆迁成本高,往往跳过这些地区,开发更远的地方。这更远的地方,往往都是耕地,征收成本低得多。
- 跳蛙现象,GDP上去了,建设没有耽误;
- 城市面积铺的更大,城中村形成了,城市的通勤和日常便利降低了,隐藏的成本和效率损失其实很大。
- 老城区还是老样子,建设新城,但是占用了大量的耕地。
- 二战以来,世界粮食价格一直是相对下降的。农业技术越来越进步,粮食变得越来越不紧张;
不堪重负的土地
- 我们对土地的价值,存在大大的高估,对人力和其他资本的价值,存在大大的地府;
- 传统农业社会,土地的重要性更大一些;现代社会,劳动的重要性更大一些;
- 工农业良性循环的背后,最重要的是技术进步;技术进度使农业释放了人口,进入城市形成了城市的工人阶层,也会工业品创造了一个市场。否则工业品没有市场,也不会有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
- 房子最重要的是位置,位置值钱,是因为那个位置能够提供的便利,提供了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服务。而这些服务最主要是由人来提供的,土地的贡献并不大;
- 现在农村存在严重的“空心村”现象;
- 耕地的弹性
- 世界粮食价格趋势下行,我国粮食产量充足,自给率依然很高,并不需要进一步增加耕地面积;
- 我国水资源十分紧张,人均2000方,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
- 农业用水占比巨大,达到70%以上,且浪费极为严重;
- 我国有大片的非耕地,需要时候可以转化为耕地;
忧心忡忡的粮食安全
- 粮食安全是改革的底线;
- 随着收入增加,食品消费在收入中占比是减小的,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定律;
- 人们的主要担忧,还是大规模的国际纷争,使得粮食进口成为不可能,或者成本太高影响国计民生;
- 真正要的是在需要的时候的粮食生产能力,包括农业技术,土地肥力,水资源储备等。美国等国家普遍实行的休耕政策,土地每两年或者三年才耕作一次,才是真正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 保障粮食安全,既不需要,也不应该追求每年的粮食自给,相反应合理进口粮食,保护本国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防止过度消耗耕地和水资源,保障粮食生产潜力。
- 粮食安全,我国现状是 “谷物高度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 对于9亿农民来说,头等大事是把其中的大部分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 粮食高度自给的代价
- 国内粮价比国外高50%。2013年的数据;
- 维持这么高的粮食价格差异的,是国内粮食保护价;
- 粮食进口配额,粮食不是谁都能进口的,要申请进口资格和进口配额,超过配额的部分不能进口。给有进口配额的人发了一大笔补贴,价格扭曲引起寻租和腐败;
剩余的人
- 农村承载力
- 讨论城市承载力问题,要时刻记住这一点,任何对农民工的抱怨,本质上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 治理城镇承载力,就限制人进城,你先来了北京,别人就不能来?北京人去纽约的时候,也会这么想吗?
- 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人群的聚集促进经济增长;
- 美丽乡村建设的唯一问题:成本巨大!!!
- 只有当农村居住人口大幅降低,并进一步大幅聚集,农村居住人口的收入大幅提高,他们才有能力去维持一个好的环境。
- 农名砸在村子里的钱,大概也都只能沉默在那里,以拖延的时间,换改革的空间;
- 万里于1990年3月调任国家农委主任,全面主持农村改革工作;
政策讨论
《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 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
- 非居民实行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居住证是非居民向居民过渡的中间工具;
- 落户政策上,全面放开小城镇落户,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 推进农村土地的确权、流转,探索农村集体收益的分配方式,保护农民“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现阶段不得以放弃“三权”为农名进城落户条件。
《关于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涵盖内容包括了改革目标,改革思路,防范风险三个方面;
-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民利益”为两大基本目标;
- 以所有权,承包区,经营权“三权分置”,促进经营权流转为基本思路;
- 以严密防范改革风险为保障;
《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
描述了促进要素流转,进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
- 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财产权利,并促进农民财产权的流转,激发生产要素的潜能;
- 流转过程中要防止侵吞农民利益,要保障集体组织成员的权利;
==》发展股份合作制,通过股份合作制把“成员权”变成一个“账户”。经营权流转出去带来的收益,农村集体组织的资产经营带来的收益和增值,都可以打进这个账户。这样,农民可自由迁徙到新的生活和就业地点,虽然没了地,但是收益持续获得。
-
京津冀一体化
- 京津冀一体化和以往城市化最大区别,城市的地点是选定的,不是全国各地全面铺开搞城市化;
- 京津冀一体化反应1个重要转变,发展城市不再以小城镇为重点,而是集中发展大城市和大城市带;
- 城市化的核心是“人”,而不是土地和建筑物;
- 很多县城,新城,土木工程热火朝天,但是无法聚集人口,形成鬼城,实际上人都没来过,只能叫空城,鬼都没有;
- 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服务功能弱,这些都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
-
中央定的方向很好,为何迟迟不能落地:
- 农民自发改革的动力变弱。虽然比不上城里,但已经能吃饱了,动力变弱;
- 各种阻力增强;
-
1978年到2015年:从无为到有为
- 动力减弱,阻力增强。基层农民改革动力明显减弱,已经能吃饱了。官员改革动力也很弱,之前卖地的收入是实实在在的,而推动农村确权流转短时间内无成效;伴随户籍改革,要向进城农民提供越来越多公共服务,都是要花钱的,办成了当然好,但风险很大,见效很慢,官员不愿做;
- 从无为到有为。要提供土地流转的服务,要增加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供给;这次改革是自上而下的;
经典回顾
张培刚
早在1945年,他在哈佛的博士论文就提出了有关农业和工业化的理论,也是工农一体化的发展理论,比其他经济学家至少早了10年;
国际上很多学者都说张培刚是经济发展理论的真正的奠基人;
张培刚谈工业化:
- 工业化的动因在于一系列的、连续的、重要的技术进度,揭示了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 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
- 工业和农业只是产品不同,城市与乡村只是生产的场所不同,这些区别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进行生产。工业化的着力点,不是“产品”,而是“如何生产”。
- 倘若把工业化理解为工业生产比重的上升,很容易导致片面强调采矿、加工制造行业,甚至牺牲农业的政策取向,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 那为什么工业化过程中伴随着工业产品比重的上升和农业产出比重的下降?这是人们的需求决定的。收入增长之后,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增长的慢,但对于工业品的需求增长的快。比如富人也是一天三顿饭,但是富人有多台车,一屋子的服装鞋子。
张培刚先生的工业化概念,包含了对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最深刻洞见,领先后来的理论至少10年。牛逼!
2020/01/02 02:00
于上海
幻海流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