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头伏,宅家读书。吕铮作品,陆续看完《三叉戟》《原罪》《狂探》《仨警察》《名提》。因影视平台上看了几集电视剧《三叉戟》,感觉还行,便陆续用零花钱买了后几本。
吕铮,经侦出身的高产作家,已有14部长篇小说出版,同时还是编剧和词曲作者。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能成为“高产”作家,非得“职务之便”不可——职业本身提供素材,工作之余投入写作。写作能力可以后天培养,但这种热情不是谁都有的。在豆瓣上看过一篇介绍吕铮的文章,他在接受采访中提及自己创作的状态,有很多故事、人物,现在他脑海里贮存了很长时间,让故事和人物在他脑中慢慢成熟和清晰起来,再动笔写下来。
由于兴趣所致,看过像秦明、九滴水、张海生、雷米、常书欣、紫金陈等作者的书,他们各有所长,都有不错的作品,像紫金陈的作品因为电视剧和打针事件还爆红过,秦明因为法医秦明系列也是名声在外。不过,我还是喜欢带有专业知识作者的作品,因为看起来更有真实感,秦明本身就是法医、九滴水是痕迹技术警种、张海生是律师,雷米更是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法学教师,他们笔下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影子,专业知识成为作品的重要支撑。秦明早期的作品,更像是法医专业的讲授。
这种真实感,在吕铮的作品中尤为明显。他笔下的主人公有真实的七情六欲,哪怕是点缀其中的性描写,也是人物真实的反映。他们面对的环境就是真实的世界,要经受邪恶的压迫,也要面对钱、权、色的诱惑。用《三叉戟》中崔铁军的话说就是警察不仅要面对房子的压力,还要面对乳房的诱惑。在诱惑面前,有人变节,但更多地选择了荣誉和责任,这就是吕铮笔下警察人物的真实写照。这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人物,都说自己的人话,也让人感到亲切和真实。由于是工作在北京的关系,所以吕铮笔下有很多充满人味儿的语言,骂骂“操”,说说“娘”,许多话话糙理不糙,还充满了哲思。这点在《三叉戟》中比较突出,比如借柳爷的话来调侃文化:“文化就是婊子,你只要有钱,就能玩命弄她。”这些话你要是能理解了,就算是对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入了门。吕铮的作品中,警察办案过程也属于真实的范围,经侦、预审,都没有什么天马行空的“神探”行为,就是在法律范围内的侦破手法。常书欣笔下的“余罪”虽然好看,就显得不太真实了。
看得多了,就可以看出作者擅长的套路。吕铮由于工作经历,擅长写经侦和预审,《三叉戟》《原罪》《狂探》《名提》三部作品都是“退休老警察智斗大boss”的套路。这些老警察在职业末期,或绝症或受过冷遇,但依然壮心不已,甘于牺牲,誓把罪犯拉下马,做出了轰轰烈烈的事迹。当然,吕铮自己也提到过这个问题,就是要走出这样的舒适区,去尝试改变这样的套路、风格,所以就有了《仨警察》这样的尝试写出警察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
这些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围绕经侦支队、预审科来写,这一部作品的配角,就是另一部的主角,这样的人物结构,很有点《水浒传》的开篇围绕主要人物来写的味道。让人能够看到人物成长线。当然,不同的主人公都有吕铮自己的投射,他既是林楠也是吕铮,有可能还是那海涛。从这些作品中,更能看出吕铮个人成长的过程和对生命、生活、警察职业的深刻感悟。
吕铮背后有一个“神秘组织”——全国公安文联,有没有觉得跟我们熟悉的“左翼作家联盟”有点儿像,看上去很厉害的样子。人民警察能文能武,开得了枪,写得动笔,出产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要是教育部能组织起全国教师文联,让热爱文学艺术的教师能动动笔,写出反映教师工作、生活的优秀作品来,甚至能拍出影视剧来,让广大人民群众、领导来认识教师和了解教师行业,是不是更能推动教师地位的提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