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061271/0884e42cefa04b8b.jpg)
图、文/水湄青萍
01
自小长在山中,玩在山中,抬眼是山,环顾四周皆是山,山是早看腻了的。
山,曾经意味着闭塞、贫困,甚至大家还习以为常地称没见过世面的人为“山头人”。而我这个“山头人”,在山里长到十八九岁,直到外出读大学,才第一次走出大山。且真如“刘姥姥”一般,对于什么都是好奇的,憧憬大海的辽阔、惊涛拍岸,平原的开阔、莽莽苍苍。
然而,兜兜转转的,我发现,自己内心眷恋着的,却始终是山的巍峨和深沉。多少年来,我终究没有养成大海般的胸襟,总是小家子气,像山一般的静默。或许,不知不觉间,山的意象早已融入我的生命了吧。
最近几年,每逢假期,我似乎更愿意往老家山里跑了,避开拥挤的人群,也远离喧嚣的车水马龙。而曾经如屏障般横亘在我与世界之间的大山,如今却化为母亲温柔的怀抱,抚慰着一个游子的万千思绪。
山的美,也就这样在冰封解冻后,再一次显露出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4061271/48f2955b784e9345.jpg)
02
五一假期,我们照例回了老家,驱车前往遂昌九龙山。这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广袤的原始森林,也因其高大的山峦,阻挡了冰河世纪曾经让多数动植物覆灭的寒流,成了众多孑遗植物的庇护地。
想着这样的所在,植物资源必是非常丰富的,着实激动不已。不过,从家里出发,路程要将近三个多小时,且山路弯弯绕绕的,颇为周折。
好在一路上,我们随停随玩,倒也惬意自在。而且,遂昌这个浙西小城,其美的精髓,常不在某个点,而多在路途的山水中。
所以,我人虽坐在车里,心早已飞将出去,沿途悠游山中景致了。可巧,昨日刚下过一场雨,时而有清泉从两山之间奔流而下,又或是在山顶的岩壁挂下一条白练来。伴着清泉的“哗哗”声,再看这山里的绿色,越发层次分明、鲜明可爱起来,实在是怡情悦目。
此时,已是暮春时节,毛笋窜得老高了,是不能再吃了的。不少毛笋的笋衣已然剥落,显出一截碧青的身段,那色彩好看极了。新竹即长成,老竹尤青翠,几代繁衍生息,占去大半江山。间或的,便有几株鲜红的杜鹃花,从路旁的山岩边横斜逸出,不经意间跳入眼帘。远看,就如跳动的火焰,似要将青山点燃一般。
开车开得倦了,我们便在路边停下,几个人漫不经心地拐入一条小道。未曾想,却沿途遇见不少“旧友”:老虎蓟、忍冬花、野蔷薇……哦,还有藏在童年记忆里、熠熠生辉的毛茛花。
毛茛花五个黄色的花瓣,全覆着一层蜡质的薄膜,在午后热烈的阳光下,就如碎金般闪耀着。儿时,我常摘了,夹在书页间,许久再拿出来,依旧保留着最初的光泽。
每每在山中漫游,我总有一种老鼠掉入米缸的快乐,沿途捡些花儿果儿的,美好总是不期而遇、目不暇接。
或是阳光打在一棵高大的鹅掌楸上,从缝隙间漏下的光,将一片马褂式的影子投在另一片叶子上,枝叶相互交叠间、随风摆动,光影斑驳陆离。那是一抬头的温柔。又或青苔苍翠欲滴,覆于一块块石头拼接的山路上,不经意间,便瞥见了一种绝美的落花,那花仿佛从天上掉落一般,仙气出尘。那是一低头的惊喜。
周遭万籁俱寂,你感觉到身心都是轻盈的、愉悦的,只需要让自己交付出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4061271/7b40855d1574c29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061271/83d2425e9f09cf6b.jpg)
03
车子随着山势蜿蜒盘旋而上,隔着一湾碧玉般的河流,只见对面一座座黑瓦土墙的房子,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山体之中。在重重山峦的怀抱里,颇有种遗世独立之感。若遇上雨后初霁,云气缭绕于天地间,青山若隐若隐,恍如置身仙境。
每次回乡,遥望青山妩媚,我都禁不住畅想:若手捧书卷、闲来写文、访花问草,漫看云舒云起、日升日落,就是一辈子都待在山里,我也是愿意的。
但,从小生于斯长于此,我深切地知道,我眼中的“山”,是带有一种审美色彩的。就如人们羡慕陶渊明的超然洒脱,但鲜少知道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劳。也唯有常年山居的人,才真正能体会个中滋味。
乡人对山的情感始终是复杂的。一方面,大山如母亲般哺育了一代代的乡人。从一日三餐的稻米,到造房所用的杉木,甚至只是孩童采摘的山莓、乌饭子,皆来自大山。另一方面,山的难以跨越,无形间又给人的谋生、甚至经济发展徒增了许多艰难。
因为山高路远,乡人们赶集、出趟远门,都是非常不易的。想起外婆原来的老房子,就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地伫立在半山腰。多少年来,唯有一辆巴士早晚往返于山脚下。下了车,还得走过一段长长的山路,才能远远地望见外婆家黄泥垒成的围墙。
许多回,我都在梦里不停地走山路,走得精疲力尽,可抬头一看,外婆家还是那么遥不可及。那时,我总不忘向母亲抱怨:“为什么外婆家住得那样高啊?”
而母亲年轻时,一个瘦弱的姑娘,就是这样挑着一担担谷子,为着晾晒、储藏、碾米,总要在山路中往返好几趟。住在山里的舅舅一家,曾就是靠去山里背木材、采摘新鲜的箬竹叶,获得微薄的收入。
但,漫漫岁月里,乡人终是找到了与大山的相处之道。那如波浪般在山里涌动着的梯田,便是明证。山让出了一点空间,收留了乡人,而水稻、茶树正是沿着这层层叠叠的阶梯,一步步走进了大山,丰盈了乡人的衣袋和粮仓。
车子缓缓爬上山顶,远山的轮廓渐渐在眼前整个地展现出来。极目远眺,唯见巍巍青山,峰峦叠翠,形态万千,层层向天际处延伸。那近处的山,上面的草木皆历历可见;而远处的,则如一卷巨幅的山水画在蓝天白云下徐徐展开。
远山始为容,唯有隔着一段距离,才真正懂得了人之于山的情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4061271/802eb8e7c0f84bb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061271/81f05807286f7b0c.jpg)
04
我们抵达此行目的地九龙山时,已接近中午了。山脚处,有一个酒店和植物展览馆。因着山中的动植物资源丰富,常有父母带着孩子过来研学。那天,我们去的时候,刚好碰上一群孩子在做植物标本。不过,除此以外,就鲜少有其他游客了。
简单地吃过午饭后,我们便往山中进发了。因为事先从周围的乡人那里打听得知,去往山中的原始森林,还需步行6个小时。考虑到带着孩子多有不便,我们便只是“浅尝辄止”,走了一小段路。
尽管如此,当我在幽静的山路中缓步行走时,还是整个儿地“沦陷”了。雨后的山,似乎刚从水里打捞出来一般,湿润润、清凉凉的,伴着山中涧流的潺潺声,感觉美妙极了。沿涂的某几处石壁,水流“哗哗”直往下淌,浸湿了大半路面。最可爱的,是那附于壁上的青苔,那亮眼的绿色,那轻柔的触感,一压便渗出水来。
走到后面,有些渴了,父亲随手采了一张碧青的箬竹叶,折成管状,便撅着嘴,搭在岩壁上喝起来。我忙笑道:“会不会不干净呀?”“干净着呢,这可是山泉水!”孩子,更欢脱如兔子,一路边跑边玩。此刻,我们都像挣脱了尘世的种种束缚,重新回归到自然之子的身份。
虽然,这趟行程不曾走进九龙山深处,但我的心中不曾留有遗憾,因为风景本就是在途中。这一路,我已经重温了与大山的种种深情,且又将带着它给予的力量,再次行走于城市的水泥森林中。
回家的车上,孩子沉沉地睡着了,我望向窗外:天色渐渐暗了,夕阳的余光将山体分割成阴阳两半,而后那道界线步步上移,直到将整座山都融进茫茫夜色中。随之,山和树的剪影越来越浓,于是,便只看得清一条连绵起伏的线条,向远处延伸着……
这是我儿时看了无数次的山间日落,此刻,分外动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4061271/afcb705ad999afa2.jpg)
附:那天在九龙山,朋友拍到了这个小东西,尾巴将近身子的两倍,把他惊讶得不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4061271/d14eef947269254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