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5期
讲述满族(西丰)满味十足秀色可餐的特色饮食和与之相伴的神奇故事和美丽传说。

满族饮食与西丰美味
文/剑厚
005
第一辑 满族(西丰)传统与经典美食
四、酸汤子
酸汤子,应该是满族一种普通的食品。尽管关于吃酸汤子的来历,没有历史记载,也没有传说流传下来,但它作为人们最喜欢的一种满族食品,一直延传至今,却是不争的事实。
酸汤子,实际是粗粮细做,做法是将玉米楂或面放在缸里,水泡发酵后磨细水面,滤半干掺干面和好,锅水烧开了,手上扎一个苞米叶或薄铁做的汤套,两手托面合挤,从汤套中挤出10~20多厘米长的面条,然后放上盐、白菜、渍菜、调料,吃起来酸甜可口。
现在,在西丰农村,经常做酸汤子吃的人家不是很多了,只偶尔用来换换“口味”,但在西丰县城,有很多能够做酸汤子的“粗粮馆”,还有专门做酸汤子的“汤子铺”,生意都十分火爆,足见人们对酸汤子这种满族食品的喜爱。
五、插条
插条,是满族的又一种面食。原始的制作方法是用玉米面为原料,发酵后和成面团,放在用薄铁板制成的“插板”上磨擦形成的条状食品。比面条粗,用翻花水打上两个滚即捞出,用冷水过滤,三伏天吃“插条”解暑纳凉,十分惬意。现以改成用铁支架架在锅上,边烧水边用旋转的方式挤压成条,落入锅里,煮熟,捞出,过滤,配料,食用。现在,在西丰农村的满族人家或县城里的“粗粮馆”仍可以品尝到此种美食。
六、小米蒸饭
小米蒸饭的具体作法是:用大铁锅把淘好的小米煮到七八成熟,用笊篱把饭捞到饭盆里,把锅里的米汤盛出,重新放清水,清水上摆两根指头粗的树棍(俗称“锅杈”,必须是一头有两根杈,放在锅壁上牢靠,不滚锅),把装好小米饭的盆放到“锅杈”上,盖好锅盖,烧开锅蒸。满族人家把这种蒸发叫做“把饭沏一下”,大约10分钟左右,饭就“沏好”了。这种小米饭很干爽,几乎没有水分,柔软如面,在炎热的夏天轻易不会馊,放上两天也不会变质。可以放进竹筐里送到地里给干活的人当午饭。这种便于携带的小米蒸饭,也算是方便食品了。
现在,在西丰农村,仍有满族人家仍然沿袭这种蒸小米饭的作法,只是多将捞饭剩下的米汤留下来,加点葱花炝锅后,再把米汤倒入锅里,配以萝卜条加香菜,汤上面加蒸帘将小米饭“沏一下”,开锅后,变成“一锅出”了,原汤化原食,香喷喷,涟糊糊,有汤有水,有饭有菜,既经济又实惠。
在满族米饭类食品中,还有“小肉饭”、“龙虎斗”和“高粱米水饭”等。
小肉饭,又称鞑子饭,是满族传统食品。用炒猪肉丁与高粱米一起焖制,如果多放些盐水,则成了“鞑子粥”。这种吃法目前目前已不多见,即使有,也已用大米取代了高粱米,只在满族聚居的区域有延续。
“龙虎斗”,用大米、小米和小豆合焖的饭。因“豆”和“斗”谐音,大米和小米喻之为龙、虎,故称“龙虎斗”饭。
高粱米水饭,又称秫米饭,将高粱米放锅中煮熟,捞到冷水中浸凉即成。多在夏季食用。因为高粱米有“素肉”之称,夏季阳光直射充足,紫外线往往引起人们皮肤过敏,这个季节食用高粱米水饭,既解暑纳凉,又起到保护皮肤,预防紫外线过敏的功效。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剑厚,本名李建厚,辽宁省铁岭西丰人。 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故事委员会委员;铁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故事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铁岭市满族文化促进会理事:西丰县文联秘书长兼作家协会主席。
【剑厚文化传媒】
总编辑 剑厚
主 编 娟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