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6期
【剑厚文化传媒•连载•剑厚著/满族饮食与西丰美味】讲述满族(西丰)满味十足秀色可餐的特色饮食和与之相伴的神奇故事和美丽传说。
满族饮食与西丰美味
文/剑厚
002
第一辑 满族(西丰)传统与经典美食
一、波罗叶饽饽(西丰人称:波罗叶饼)
波罗,又作“波勒”、“波离”,即柞树,亦称“橡子树”。
满语“波罗”,其义为米或米谷。这反映出满人先祖在当时除以猎取野兽外,也采集橡实为食。东北山林中到处都有橡子树,他们以橡实为补充食品,称之为米谷是可以理解的。后来,他们学会了农耕,自然也称真正的米谷为“波罗”。但他们一直仍把橡子树称为“波罗木”。
波罗叶饽饽(波罗叶饼)的作法:一般在农历四、五月间,上山采集嫩而大的波罗叶子,回家洗净待用。将糯米或黄米以水浸泡数日,磨成面,擀成薄饼煮熟,再以小豆煮烂捣成豆泥包于其中,把波罗叶内面涂一层油裹于其外,蒸熟后去叶食用。另一种作法是:将高粱米或苞米碴子浸泡磨面,浸干成面糊状,再把面糊抹在波罗叶的正面,包韭菜、豆角、豇豆等时令鲜菜切成的馅,蒸熟后去叶食用。西丰人把这一作法叫“抹波罗叶饼”。
波罗叶饽饽,略带柞叶的清香,食之颇有风味。现在,只要到西丰来,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满味十足的“波罗叶饼”。
【剑厚文化传媒•连载•剑厚著/满族饮食与西丰美味】说起这波罗叶饽饽,是美食,而波罗叶子,还有药用价值呢。
传说满族人的先祖是靠打猎为主,在猎物收获不足时,也不时地采集橡子树的果实吃。当时,他们称橡子树为“波罗木”,称它的果实为“波罗”。后来,山上的野兽越来越少了,打猎也越来越困难了,满族人的先祖就慢慢开始了农耕。在由狩猎时代逐渐走向农耕时代的初期,人们由吃野兽肉改食五谷杂粮,这肚子还真不适应。特别是到了夏季,总是腹泻。一拉肚子,人们便是浑身无力。不要说上山打猎了,就是下地种田也动弹不了。这样一来,地也荒芜了,人也憔悴了。眼睁睁看着整个部落的人就要完了,可一点办法都没有。忽然有一天晚上,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做了一个一样一样的梦: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自称是王母娘娘的七仙女中的老三,反反复复地向人们说着一句话:“别忘了旧波罗!”仙女飞走了,大家也都一下子全醒了。说起这个梦,大家都感到奇怪:仙女说的话到底是啥意思啊?这样梦,大家一连做了三天,可对仙女说的话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大家猜想这可能是仙女在暗示着什么,可到底暗示着啥,大家都十分困惑。第四天的时候,全部落的人聚集在一起,想弄明白仙女这句话的意思。大家七嘴八舌,猜来猜去也没有个结果。这时候,一个白胡子的老者干咳了一声开了腔:我琢磨着,这是仙女在拯救我们。我们现在把米谷叫“波罗”,可咱们的祖先管橡子树叫“波罗木”,把橡子果实叫“波罗”。仙女告诉我们不要忘了“旧波罗”,是不是提醒我们要治好拉肚子的病,要用“波罗木”?可“波罗”不好吃,那我们就用波罗叶子包饽饽试试,看看灵不灵?大家觉得有道理,就采集了一些波罗叶子,用它包在饽饽外面,蒸熟了吃。吃了几天,大家腹泻的毛病都慢慢的好起来了。从此以后,波罗叶饽饽成了满族人非常喜欢的食品。人们为感谢仙女的指点,还做成各种各样的波罗叶饽饽来祭奠她。
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柞树叶子里含有单宁或单宁酸,(注:柞树叶子,也是西丰梅花鹿的主要饲料,其营养价值和药学原理我们会在下文“鹿美食系列”里详叙。)用波罗叶子包饽饽吃,人们可以吸收微量的单宁酸,这对预防和医治夏季易得的腹泻是有一定作用的。
当然,大家也知道,满族人食用波罗叶饽饽怎么会是仙女的指点呢?而波罗叶子的作用,恰恰是满族人在他们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的积累和发现。
不过,我们今天吃着清香的波罗叶饽饽,就着仙女的美丽传说,倒也惬意得很。
除了波罗叶饽饽,满族食品中还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
根据不同的季节制作不同的饽饽,一般春天做豆面饽饽,夏日做苏叶饽饽,秋冬做黏糕饽饽。
豆面饽饽(西丰人称:豆面卷子): 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再加进豆面蒸制而成。这种饽饽颜色呈金黄,有黏性,味香可口。
苏叶饽饽(西丰人称:苏耗子):是用黏高梁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匀,外用苏叶包起来蒸熟的。在西丰,由于把这种饽饽多做成像老鼠的形状,所以,西丰人把苏叶饽饽,叫“苏耗子”。其有一种苏叶的特殊香味,别具风味。
黏糕饽饽(西丰人称:粘豆包):是用大黄米和小黄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后制成的。这种饽饽用油煎着吃,或沾着糖吃,既香又甜。 俗语中常说的“别不拿豆包当干粮”里的“豆包”其实就是指满族的粘糕饽饽。现在,在西丰的广大农村,依然保留着过年前“包粘豆包”的习俗。
现在,这三种满族食品,同样在西丰可以随时吃到。
通过以上几种主要满族食品,可以看出,粘性是满族食品的一个突出特征,而满族人对粘性食物也是十分的喜爱。这些“特征”和“喜爱”,从广泛流传于满族的民谣中,可以得到佐证。《乌苏城》中,起首即称“乌苏城,三样宝,苏子叶,粘豆包,还有寒葱在山腰”,将“粘豆包”赫然列为一宝;在《往南传》中,这样描写沙俄入侵时,对满族百姓东西的抢掠:“又抢油,又抢盐,又抢额娘黄米团”;在《小孩你别馋》中,描绘过节给孩子准备“好吃的”:“萨其马,粘米团,一盘一盘又一盘”。可见粘性食物与满族日常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另如《黄米糕》中,写了一位姑娘以黄米糕为定情饭,心上人吃了“越粘越觉心不散,你心我心粘一团”,借用“黄米糕”的粘性,巧妙而贴切地形容出了两人的真挚爱情。
如果从文化的角度说,满族饮食习俗丰富了满族民谣的题材和内容,而满族民谣对满族饮食习俗进行了生动的写照和见证。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剑厚文化传媒•连载•剑厚著/满族饮食与西丰美味】剑厚,本名李建厚,辽宁省铁岭西丰人。 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故事委员会委员;铁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故事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铁岭市满族经济文化促进会理事:西丰县文联秘书长兼作家协会主席。
【剑厚文化传媒】
总编辑 剑厚
主 编 娟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