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4期
【剑厚文化传媒•连载•剑厚著/满族饮食与西丰美味】讲述满族(西丰)满味十足秀色可餐的特色饮食和与之相伴的神奇故事和美丽传说。
满族饮食与西丰美味
文/剑厚
015
二十三、什锦小菜
什锦小菜,原名虾油小菜,原创与清康熙年间。据说,那时锦州城南有个叫硝盐锅的村子,住着李姓人家,每日到渤海湾打鱼捕虾,再挑到锦州去卖。有时候剩点小虾,就倒在缸里用盐腌上。有一天,他突然发现缸里浮现薄薄的一层油,尝尝,挺鲜,就盛了些,将所切的芹菜之类放在里面。之后,又陆续放了些小黄瓜、豇豆、油椒等。数日过后取而食之,味极美。他名之“虾油小菜”,挑进城里卖,竟被风抢一空。从此,“虾油小菜”成了他自产自销的主要食品。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康熙帝去沈阳祭祖路经广宁镇,锦州府尹将此小菜奉上。康熙帝一尝,连声道好,遂问小菜名称。那府尹不敢有半点隐瞒,只好如实禀报。当康熙一听它叫“虾油小菜”时,不由皱了皱眉,摇了摇头。府尹见皇上这般表情,顿时吓得胆战心惊。正当他不知如何是好,皇上又问起小菜的腌制方法。当康熙帝听说这是由小黄瓜、油椒、豇豆、芹菜、甘蓝、茄包、地梨、姜丝、芸豆和杏仁等十种鲜嫩蔬菜和虾油配制腌成时,又稍加思忖,随后道:“何不叫作‘什锦小菜’?”府尹闻言,连忙谢恩。从那以后,“虾油小菜‘正式更名为”什锦小菜“,并成为贡品。
现在的锦州什锦小菜,以其色泽碧绿,滋味鲜美,清脆适口,营养丰富,极富盛名。
现在,西丰的”什锦拉皮“或许就是受它的影响的一种蜕变和结合当地实际的一种创新。
二十四、改刀肉
改刀肉,简称”改刀“,是清道光年间宫廷御厨刘德才创制的一种御制佳肴。
据说,清道光皇帝在位时,尽管鸦片战争搞得他心烦意乱,但并没有影响通知享受美好的生活。由于吃腻了山珍海味,他一心想换换花样。御膳房里七位高级厨师绞尽脑汁,精心烹制,仍不能引起他的食欲。为此,大家都焦急不安。一日,主厨师刘德才忽然想到了竹笋鲜嫩可口,如果用它来配炒猪肉丝,一定味美无比。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伙伴们,大家都觉得有道理,于是便开始了试制。开始几次,不是刀口不对,就是下料不当;不是竹笋浸泡得 不好,就是肥瘦肉搭配得不当,炒成的菜色、香、味、形都未摆脱其他同类菜肴的老套子。刘德才反复思考,认真吸取前几次失败的教训,终于掌握了用肉、发笋、刀口、调料技巧以及火候的规律。佳肴诞生后,道光皇帝一尝,只觉得入口绵软,咀嚼筋道,其味鲜美,幽香四溢,不仅连连称赞,还下令给以重赏。由于这道菜用料并不奇特,重在刀功,所以起名为”改刀肉“。
西丰的饭店今天仍有”改刀肉“,只不过多的用名是”鲜笋炒肉丝“。
二十五、熏肉大饼
“大饼卷熏肉,吃起来没够”。这诱人的顺口溜,谁听着还能没食欲?
熏肉大饼,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了。它创始于清道光二十年(1842年),满族人李广忠(乳名李连贵)在吉林省榆树县城开了一家饼店。因李连贵待人诚恳,童叟无欺,小店靠着诚信,做得也算红火。胸怀大志的李连贵并不甘心永远经营着小店,但没有独特风味的绝活,要把生意做大并非一件易事。就在李连贵发愁之际,一位常来店里喝酒,且经常受到李连贵关照的老中医,看出了他的心事,便主动提出帮助他“创新”,帮助他研制独特风味的形容大饼。经过老中医的反复研究和指点,李连贵在熏肉时适当加入了肉寇、桂子、丁香、干姜片等几味中药,果然肉出锅时其香四溢,再经熏制更是别有风味。熏肉色泽深褐,熏香浓郁,色香味俱佳。上好的熏肉有了,喜欢动脑筋的李连贵开始思量对大饼的改进。经过多番琢磨,李连贵将煮肉的汤加上食盐、花椒面、干面粉和好,经过精心烙制,色泽金黄、外酥里嫩、层次分明、芳香美味的大饼,终于制成了。来品尝“熏肉大饼”的人越来越多,人们都叫着他的乳名“连贵”,赞不绝口。从此,“李连贵熏肉大饼”的名声就传开了,生意更是红红火火,小饭馆自然变成了大饭店。如今的“李连贵熏肉大饼”已经是海内外声名远播。
现在就连咱西丰也有“熏肉大饼店”。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剑厚,本名李建厚,辽宁省铁岭西丰人。 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故事委员会委员;铁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故事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铁岭市满族文化促进会理事:西丰县文联秘书长兼作家协会主席。
【剑厚文化传媒】
总编辑 剑厚
主 编 娟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