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爆文收集家旅行·在路上
【剑厚文化传媒•连载•剑厚著/满族饮食与西丰美味】

【剑厚文化传媒•连载•剑厚著/满族饮食与西丰美味】

作者: 卓青老师法律咨询 | 来源:发表于2019-06-12 07:00 被阅读20次

          第1172期

【剑厚文化传媒•连载•剑厚著/满族饮食与西丰美味】

        讲述满族(西丰)满味十足秀色可餐的特色饮食和与之相伴的神奇故事和美丽传说。

满族饮食与西丰美味

      文/剑厚

014

二十一、宫保鸡丁

        在西丰乃至许多地方餐馆的菜单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宫保鸡丁”、“宫保肉丁”和“宫保腰花”等菜名。这些“宫保菜”,大多油而不腻,辣而不呛,肉质细嫩,味道香浓。因此,深受大众的喜爱。

      “宫保菜”源于清末大臣丁葆桢,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丁葆桢就任山东巡抚期间,非常爱吃爆炒鸡丁。为使这道菜精益求精,他甚至常常下厨房,亲自与厨师们磋商烹调技艺,从而使它在色、香、味、形和营养价值诸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每逢贵宾造访,丁巡抚也无不用爆炒鸡丁待客,总是能赢得客人的一片赞扬声。

        不久,英帝国主义者入侵西藏,丁葆桢受命去筹划西南边防。他凭其大智大勇,立下了赫赫战功,随即被封为“太子少保”。从此,他喜欢的“爆炒鸡丁”,也被人们称之为“宫保鸡丁”。后来,有人按照“宫保鸡丁”的烹饪技术创造出了“宫保肉丁”、“宫保腰花”等等,并逐渐传到民间。

二十二、罗锅钻席筒

        “罗锅钻席筒”这道菜源于和珅和刘墉(刘罗锅)。清朝乾隆年间,大学士、中堂和珅因吃腻了山珍海味,想改改口味,吃些新鲜花样。府中的厨师绞尽脑汁,仍不能令和珅满意。据说,当和珅住在承德时,有一天,他命总管在城内外贴出告示:凡能烹制出为相爷所喜爱之佳肴者,重赏。告示一出,看的人不少,但谁也不敢揭榜应试,一时间满城内外议论纷纷。当时,热河有个外号叫“二愣子”的民间厨师正处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他心想:饿死也是饿死,倒不如壮壮胆碰碰运气。于是,一把揭了告示,径奔相府而去。

    在相府,二愣子精心烹制了两道独出心裁的菜肴,和珅吃了十分高兴。问起菜名,二愣子答:一个叫“雪花菜”,一个叫“罗锅钻席筒”。对“雪花菜”,和珅并不在意,而对“罗锅钻席筒”,他倒极感兴趣。这是因为,多年来他依靠皇上宠信,一直为所欲为,满朝文武几乎没有一个敢对他说半个“不”字的。唯有刘墉刘罗锅,评其点子多,经常愚弄自己,实在太可恨!二愣子让他“钻席筒”,真是帮自己出了一口闷气。于是,他重赏了二愣子,并将他留在相府中听用。

        为报复刘罗锅,和珅多次以“罗锅钻席筒”宴请文武百官。宴会上,他还要二愣子着意将此菜介绍一番。众人一看,这菜原来就是用大葱和海米做成的。海米形如罗锅,葱段形如席筒,二者一搭配,黄绿分明,清鲜可口。于是,此菜渐渐流传出去。

        当然,刘罗锅得知此情后不会善罢甘休,很快便想了个办法对和珅进行了报复性的戏弄。但“罗锅钻席筒”这道菜,还是传了下来,直至今日。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剑厚,本名李建厚,辽宁省铁岭西丰人。  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故事委员会委员;铁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故事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铁岭市满族文化促进会理事:西丰县文联秘书长兼作家协会主席。

      【剑厚文化传媒】

        总编辑      剑厚

        主    编      娟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剑厚文化传媒•连载•剑厚著/满族饮食与西丰美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qgh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