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网上看到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诗《和陶酬刘柴桑》: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不思马少游。
看完之后,令我感慨的不是红薯在苏轼的笔下有多么传神,而是小时候的一段时光。
![](https://img.haomeiwen.com/i18489642/68461063e351661c.png)
上一年级时,学校组织全体同学去看电影。电影散场后回家的途中,突然传来一股甘甜的香味,味道的源头是一个烤红薯炉。一阵蒸腾的雾气后面,是一张饱经沧桑的脸。那时的烤红薯炉应该是最原始的,是由旧汽油桶改装的。
卖红薯的老大爷热情的问道:“小同学,你要买烤薯吗?”我倒是想买,可是囊中羞涩呀!只是怯生生的站在那里,一言不发。也不知过了多久,老大爷收拾了摊位,准备回家,一抬头看到我还站在不远处,冲着我笑了笑:“小朋友过来!”说着拿起一块烤薯要塞给我。
![](https://img.haomeiwen.com/i18489642/aa1a55fbc156c0ca.jpg)
我咽了咽口水,说:“我没有钱啊!”
“不要钱,是送给你的!”老大爷说完把红薯放在我的手里,然后就离开了。我三下五除二、狼吞虎咽以极快的速度将那块红薯吞了下去。吃完后又后悔起来,吃的太快,连什么味道都没有尝出来,就觉得有点甜,应该细嚼慢咽,慢慢品尝的,带着一丝懊恼和后悔踏上了回家的路。
转眼间到了四年级,记得一年秋假,几个小伙伴相约去山上“遛红薯”。所谓遛红薯”就是别人种的红薯收完后,有的红薯埋得深,肯定是刨不静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挖地三尺,刨出人家没有收干净的红薯。
吃完早饭,几个人踏着秋露,直奔山上的红薯地。每当有小伙伴惊喜的声音传来,我们知道又有人“遛到红薯”了。这个“遛红薯”也是有一点小诀窍的,刨到红薯根,要追着根撵着刨,才有可能有收获,而不是茫然漫无目的的乱刨。为了能有更多的收获,我还请教过我三伯,我三伯听后哈哈大笑起来,他说:“我每次收红薯,故意留下一些,这样才有人帮我翻地!”原来我们无形中成了免费的劳动力!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遛红薯”更多的成分是上山玩耍,而不是真正意义的劳动。
几个人回来匆匆忙忙地生起一盆火,把“战利品”埋在火盆的灰下面,当熟悉的香味传来时,红薯已经8分熟,几个小伙伴围着火盆来回转,恨不得马上将红薯“碎尸万段”。等到红薯彻底烧熟,几个人也不管所谓的吃相,好像在比赛吃红薯速度似的,看谁吃的快!那时的感觉不亚于当今去饭店吃一顿大餐!
![](https://img.haomeiwen.com/i18489642/4a2b88e72d09595c.jpg)
如今在商场、超市、电影院,随处可见新型的烤炉,有烧液化气的,有用电的,烤红薯更是一年四季都有供应。我也曾无数次去寻找小时候的味道,可是不知什么原因,那种味道再也找不回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