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慧”养孩子了吗?
——茨威格名作《变形的陶醉》中那女孩教我的事
引言:这是一个关于女孩成长的故事。最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它真实而残酷地勾勒了一个好女孩儿走向未知世界之后的转变,这转变像来的急促却无法抗拒的命运,将女孩的人生推向了铤而走险的堕落边缘……《变形的陶醉》值得所有父母一读,它是一场深刻的情感教育,提醒我们警惕孩子成长中那些不可挽回“变形”的发生。
1、 日复一日的刻板生活
故事从奥地利的一所乡村邮局开始,这里有一个芳龄二八的小小邮政公务员:克里斯蒂娜。
虽然故事所发生的年代是一战后奥地利比较贫瘠艰辛的岁月,但是她和如今平常人家的女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她成长的环境单纯而平静,略受教育后从事起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她步入成人的世界担负起了部分家庭的责任,无怨无悔地照顾起了卧床的母亲;小镇一位本本分分的小学地理老师,用含蓄而热烈的方式,表达着对她的追求与对平凡日子的向往。
当然,面对平庸而刻板的生活,女孩隐隐也察觉到了生活日复一日的消磨:在这宇宙万物不断新陈代谢、新旧更迭的年月里,公务却始终不变,永远是老样子;屋子里唯一变动的东西就是挂钟,它每秒钟轻轻嘀嗒一声,就吞掉一滴时间,但这微弱单调的声音与其说在唤醒人,不如说在催人入睡,女孩就在这种半麻痹的状态里,木然闲坐。她的青春在对日常支出过分的精打细算中黯然神伤。而那重复又低级的工作,则将本来就平淡如水的生活压缩的面目可憎。
直到,一封电报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原来,女孩的姨妈克拉拉年少时私奔离乡,在美国发迹,如今要回欧洲度假,突然念及故土之情,要邀请姐姐的女儿克里斯蒂娜一同度假。
女孩那年老卧床的妈妈眼睛放光:女儿一辈子的机会来了!她应该打扮的像个贵族小姐,享受一下上班之后就没有申请过的休假,说不定她的妹妹还会带女孩儿去美国发展,她有资格过上好日子呀!
相较于妈妈的心怀激荡,克里斯蒂娜的兴奋来得并没有那么快,虽然她在邮局中收发着别人来自世界各地的明信片,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会成为风景的主人公,但是这个善良的姑娘此刻想的还是很实际的困难:我走了,谁来照顾病重的母亲呢?
直到出发前,她依旧怀着这样的焦虑和愧疚,恐怕连她自己也没想到自己很快就会发生难以置信又不可挽回的转变……
2、 带我去看那花花世界
从奥地利到瑞士蓬特雷西那,只是一段火车便可抵达的旅程,然而克里斯蒂娜的命运却由此改变,再也回不来了。
茨威格是心理描写的大师,也是洞察人生的高手,他一定比我们更加明白一个人成长道路的艰辛、曲折与复杂。他没有轻易对女孩的转变做出评价,但是却真实的刻画了整个转变的心路历程——
离家之后身心渐渐松绑的姑娘第一次在风景中流连,开始感受休假的美好;抵达五星级度假酒店门口的一刻,她第一次如此自惭形愧地体验着自卑与惶恐;姨妈亲切的拥抱让她不那么畏首畏尾,同时姨妈慷慨的领着她买衣服、做头发,从头到脚的焕然一新让她认不出镜子中的自己,她既感恩又兴奋地涨红了脸……
花花世界的大门向她打开了,而她“变形的陶醉”之旅也真正开始……
就像她无法拒绝自己重新勃发的年轻与美丽,无法拒绝姨妈送的华服穿在她身上别人的目光,她同样也无法拒绝随之而来发生巨变的生活。所有的上流人士开始向她点头,甚至打听她的来历;年轻又优渥的小伙子开始邀请她加入派对,她僵硬的肢体也变得可以翩翩起舞;尊贵的爵爷爱慕她饱含热情的单纯与善良,甚至陪她兜风、想向她求婚;姨夫对她疼爱有加,送给了丰厚的零花钱……的确,这些突如其来的美好太容易让一个年轻的姑娘陶醉了,二十多年烦闷无味的生活如何能比这几日快活呢?
在姨妈与姨夫的眼中,他们发现:这个开始畏畏缩缩的姑娘从头到脚焕然一新;这个唯唯诺诺的姑娘自从参加派对之后变得喋喋不休;这个开始体贴又顺从他们的姑娘开始放弃时间观念夜夜笙歌,丝毫不顾姨夫姨妈的疲劳;这个老实纯洁的姑娘在别人的追求下举止随意、言语肤浅甚至喝的醉醺醺;当别人给她的名字上冠以贵族之姓的时候,虚荣心驱使她默认了子虚乌有的身份;至于她走之前忧心忡忡惦记的妈妈,也早已被她抛到九霄云外,连封问候的信都没有寄出……
就在欢乐的顶点,发生了一件女孩根本料想不到也令姨妈惊慌失措的事情。看似莺歌燕舞的交际下面,流动的是角力与嫉妒的暗流。另一个姑娘嫉妒克里斯蒂娜,发现了她交际中言谈内容的单调、对上流生活并不了解,便开始搜集证据证实她并不是一位贵族小姐,而是姨妈家的穷亲戚。于是,恶毒的流言在度假村流传,并传到了姨妈的耳中。令姨妈恐惧的是,她好不容易成为了体面人,而流言的发酵很有可能让她不光彩的私奔历史浮出水面。于是,惊慌之中,她决定停止休假,让克里斯蒂娜回家。
3、 被潘多拉之欲操控的人生
激荡的圆舞曲突然按下了终止符。克里斯蒂娜面如死灰、带着自己寒酸的旅行箱以及她刚有时间看到的母亲病危通知书,踏上了回家的列车。
回家的路在她面前铺展,然而,她的心却再也回不去了。这次瑞士之行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放出来了所有脱缰的欲望,却独独关上了希望。
现实的落差让心灵的失衡像万丈深渊。她身边的人发现女孩变了。面对母亲的去世,她很麻木;面对亲戚的来访,她厌烦那股穷酸气;曾在邮局里兢兢业业,如今却换了一副和人吵架的嘴脸;小学老师的追求也让她体会到一种莫名的厌恶。她生所有人的气,因为他们看起来都那么低级;她生自己的气,因为她不得不承认,自己似乎是这些人中的一员,而不会再有什么改变的机会。
比怨天尤人的绝望更可怕的,是慌不择路逃离现实的时候,握住了一根错误的救命稻草。她在百无聊赖的一个周末,去维也纳拜访姐姐时,认识了一个男青年。战争让他的手失去了劳动力,也让他充满了愤世嫉俗的犀利,实际上,他的日子就会在崩溃的边缘——这恰好和女孩心灵的绝望相呼应,两人惺惺相惜竟然感觉一见如故,在黑暗的世界里成为了彼此的安慰。
然而,很快他们发现彼此的感情对生活于事无补,他们从开始的绝望到共同感觉深陷泥沼,两人竟然约定共同离开人世。正当两人准备抛弃生命的时候,男青年到邮局找女孩,他看到了让他两眼放光的东西:邮局由女孩保管的一笔数目可观的钱。
在他的古惑下,他们决定按照周密的计划,把钱拿走,亡命天涯……
4、 比富养、贵养更重要的是慧养
小说至此,戛然而止。然而,我们不难想象,他们的命运不是在监狱度过,就是在流浪中困顿,总之,一定与幸福、安宁无缘。小说中的故事自然更传奇,然而,小说所折射的人生,却值得我们深思,这人生的陡变,突然却真实。
这个女孩的命运,我不由的想起许多女孩的成长。生活在这世界上,我们常听说,有的姑娘遇人不淑却糊涂不自知;有的孩子遭遇一两件偶然事件,就性格大变;有的孩子离开了父母,就像脱缰的野马,做事不计后果……这些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今天,我们该如何养女孩?或者说,我们该如何养育孩子?
还记得当下流行的教育观念:女孩要富养!还有后来有人说,富养是不够的,女孩要贵养!我们不难理解这些观点的提出——富养,就是给女孩子足够好的物质条件,别让一顿大餐就被糊里糊涂的骗走;贵养,则更进一步,光有物质条件不够,还要培养贵气,比如学学钢琴,练练舞蹈,游游世界,别被装大尾巴狼的家伙用点花式手段就哄走。
然而,不得不遗憾的说,这两种养育观念不仅都是不究竟、不彻底的,而且甚至是伪命题,是短视社会的簇拥下父母爱子心切的美好幻想,这样的养育实际上都不足以给予孩子与真实世界相对的力量。
富养,实际上给父母背负的是过度的经济压力。这种养育方式挑战着父母的经济上限,是物质社会刺激下不长久、不正常的反应。更为糟糕的是,富养甚至在暗示所有的父母,如果你不够有钱,你不仅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甚至保护不了自己的女儿。实际上,教育从来不是用钱堆出来的成果。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永远有比我们更有钱的人,让似乎已经开了眼界的孩子再次“眼界大开”,见识更为富有带来的新鲜。
贵养,实际上也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样的观念并没有从教育的根本出发,没有从一个人成人的真正所需出发,还局限在对“贵族社会”的无边想象,以及从技艺层面让孩子看起来优秀、杰出,优于常人。我们仍然要遗憾地宣称,类似药家鑫这样的孩子,就是贵养然而不得法的一个极端的后果。
其实,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很多教育的原理是相通的,很多对父母的期许也是类似的。因为,普天下所有的父母与教育者,都希望他们平安、幸福、有所成。
基于这样的想法,或许这个字眼很平常,又很难做到,但的确是为人父母应该时常思考并努力做到的方向:慧养,用真正的智慧养育孩子。
克里斯蒂娜成长中,虽然物质并不富足,但是不得不承认她的心灵更加贫乏单调。抵达度假村后,物质的膨胀与虚荣心一起作用,让一个过去过分无趣的姑娘昏了头脑。原本离开度假村后,她仍有机会在家乡调整状态,重新拥有幸福的可能,然而她却贪恋一时的水月镜花,在逝去的一场梦中不肯醒来,最后将自己推向了无边的黑暗。
慧养,实际上是要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共赴一场灵魂的旅行与智慧的修炼。在这场成长里,孩子的世界应该足够的丰富,足够的美好也包括足够的真实,孩子在渐渐的成长中有权利知道,世界的多元性与复杂性,这种立体的认知会让孩子更强大。在这一程灵魂的旅行中,父母应学着在变动不的世界里有一颗现世安稳、积极创造并自足圆满的心,让自己和孩子过上一种绝不会灵魂入不敷出的富足的精神生活。在这场智慧的修炼里,父母不但应该给孩子知识的传授,教养的示范,价值观的熏陶,好习惯的养成,也应该在一桩桩共同面临的成长课题中,与孩子发挥能动性,让孩子体验“无限能力”。
同时,还有一点常常被忽略,那就是适时适度的让孩子意识到甚至是承认一种“有限性”。这种有限性的承认很难,父母要有“节度”,知“界限”,也要在点滴的熏陶中让孩子知道现实的边界,而不会沉迷在自以为是甚至自我幻想的世界。比如,当克里斯蒂娜愿意承认“自己目前的生活的确与姨妈短暂提供的上流生活有差异”,而不是一味认为自己应该过着贵族生活,还怨天尤人现实不公;并且,如果她能够正确对待这种差异,勇敢的对还不属于自己的富贵生活喊停,那么凭借勤奋与善良,有朝一日她也会距离自己的理想生活更进一步。
那么,现实中,如果一个孩子除了期待自己待人热忱礼貌,还能够意识到社交的有限性,他或许就少了一份因搭讪而引起的安全隐患;如果一个孩子能够面对被伪装起来的诱惑勇敢说“不”,并且承认虽然那是自己想要的,然而那并不是自己应得的,能够意识到自己能拥有的原本就是有限的,那么他不仅多一份内心的坦然,也会少一份走入歧途的危险。
孩子的成长漫长而又琐碎,愿我们在这场旷世的修行中,都能够吸收更多的智慧,多一些发自教育原点的思考,那么有理由相信,孩子们的成长“变形记”将是“春风沉醉”的美好,而不会是触目惊心的“变形陶醉”。
作者简介:文学硕士,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大学教师。
《变形的陶醉》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爱与同情》、《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