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细节之美》之前,我想先说一下我自己对细节描写的理解(不是废话,是复盘一下)。刚开始写文章时,我写的是观点文,所以基本用不到细节描写,我认为的细节描写就是把事情事无巨细都说清楚,这就导致了后来我在写故事的时候经常会记流水账。
通过一些学习,我理解的细节描写就是把景、物、人等的外形描写细致。深入学习了五感法后,我理解的就是通过五感来表达事物。这又导致了我的细节过多,画蛇添足。
好在我有个非常好的特质,就是喜欢跟自己不擅长的事情硬刚,我坚持写了下来。不管好坏,我都一直在写,对细节描写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就是细节描写是用来服务情节的,不是服务整篇文章的。细节描写一定是紧扣主题、突出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等。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不再堆砌细节,但是对于如何熟练运用细节描写还有待提高。
读完《细节之美》我有三个收获,也是我觉得给我启发最大的三点。
一.细节是从因到果的一个过程。
这对我来说有些颠覆认知,但是我却更加理解了细节描写不是写一些形容词,而是写一个过程。我想起来上一年级时的一件事,我们上学回家路上有片小树林。只有一条羊肠小道穿过,那条路我走了5年,但是想到那条路我就会想起一个被遗弃的婴儿。他不是第一个被遗弃的婴儿,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因为我看到他时,他全身呈粉红色,是蚊子、蚂蚁咬出来的包,可能还有别的虫子,他四肢还在不停的划动。就这么一个画面,在我脑海里重复了无数遍。我想不通为什么他会被遗弃,为什么生他的人不把他遗弃在安全点的地方。放在树林里蚊子、蚂蚁那么多,至少也要给他一个纸箱子啊。
小时候我见过不少被遗弃的婴儿,就是他一直让我念念不忘,卡在心里。我想就是因为他满身的包,这个细节与其他被遗弃的孩子不同。那些包让我联想了很多,甚至还想过他的父母应该遭到报应。联想的过程中就加深了我对这件事情的记忆。因此细节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可以带来延伸的过程。我想这个细节如果写出来,很多人看了大概率还会想这个孩子最后怎么样呢?因为他全身都是蚊子、蚂蚁咬的包,能他能不能活着啊,活的好不好等。
二.细节是标志,是区别。
我们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可是细节也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地方。比如此前某主播就因为一只眉笔人气直线下滑,而另一主播因为同样的细节,但是处理的很好备受赞扬,人气不断。当我们提起他们来就会不自觉地跟他们的某个细节联系起来,这就是区别。
再比如说,孟晚舟回国的时候,她的衣服就是一个细节,大红色的,配上她演讲结束时的一句话:信仰就是那一抹中国红。马上就让人肃然起敬,我现在想到她,还会想起她出仓门时的样子,脑子里还会不自觉地跳出那句话来。还有牵动网友的大熊猫美香一家,它们的专机11月9号23点23分落地,这里的细节被大家称作中国式浪漫。回国的大熊猫很多,但是它们让人印象深刻,就是时间上的细节处理,它们出国23年,今年是23年,所以就有了那个掐着时间落地的浪漫仪式,我相信很多人很多年后都会记得这场浪漫。就是这些细节让不同的人和事物有了明显的区别,成了不可替代的标志。
三.细节是记忆力、是理解力、是想象力。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因为我在写小说时,基本都是从记忆里找素材,经过自己的理解加工,通过想象力发散出来的。
我在一个平台发过一篇《外公把狼当宠物》的文章,很多人读完评价都很好。我也很久没有写出能跟那篇文媲美的文了。有文友来问我,那时候我没有出生,怎么写得跟亲身经历的一样。我答不上来,只说就是想出来的。怎么想出来的我表达不清楚。现在我才明白,我只不过是我记忆里的动作和反应迁移过去而已。关于狼被打的那些动作,都是看动物世界里记住的。关于人们围着狼打狼的场景是我看过父辈们打狗的场景。关于外公的那些神情都是看身边老人的样子想出来的。
《细节之美》我想是对我的一次复盘,也是一种理论升华。很庆幸,能在里面找到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虽然,我说的没有文里说的好,但是我能理解就是进步啦。接下来就是坚定意志,写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