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后,因为各种原因回娘家的机会越来越少。听说村里的变化挺大,好多长久不回家的人走到村口甚至都会迷路,可我不用怕,不管多久没回去,不管村里再怎么变,我相信家门口的那片小竹林永远会指引我回家的方向。
我家在西北的一个小山村,家门前是一片空场院,茶余饭后,人们都会三三两两的聚集在这里,聊聊家常,侃侃往事。每逢农忙时节,场院上就晾满了从地里收回来的小麦。场院下面是一片土地,妈妈在世时,善于打理,地里的杏树,桃树,梨树,樱桃树应有尽有。
在我们老家有个习俗,新人结婚的第一年春节,新娘的家人要挖两根带毛根的竹子,上面挂着两个大红灯笼,送到新娘的公婆家,象征着竹报平安,红红火火。所以,2003年的春节,嫂子娘家送来的两根竹子就在我家的果树地里落了根。
或许是由于好奇,或许是因为苏轼说过的那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竹子被埋到土里的那刻起,我就时刻在观察它的变化。每天起床后都会跑到地里看看竹子有没有长高,每天时不时的就去给它浇点水。令人失望的是,竹子不但没有长高,它的杆和叶子已经有点发黄,不像之前那样翠绿。我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天气寒冷,因为虽然已过春节,可春天的脚步还迟迟没有到来。
后来离开家里在外上学,一周回去一次,每次回家都要先跑到地里看看竹子的变化。虽然天气慢慢暖和起来,可竹子还是那副不黄不绿、不死不活的样子,让人看了好生着急。渐渐的,我对竹子的关注越来越少,只有每次去地里摘果子时顺便看一眼,知道它们还活着就行,仅此而已。
有一次回家,看到妈妈在果树地里忙碌,跑过去给妈妈帮忙,居然看到地里冒出好多小竹笋,这真是令人惊喜的一个发现。妈妈告诉我说估计是竹子的根已经在地下蔓延开来,接下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竹子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这些年,这两根竹子一直不声不响,没想到,它们已经悄悄地把根牢牢扎在了地里。
果然像妈妈说的,短短两年之后曾经的果树地已经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而曾经的那两根竹子也已经融入其中,找不到踪迹。落下的枯竹叶沤成了肥料继续滋养着每一根竹子,使得它们更加青翠茁壮,每一根都有五米以上高。而那些果树则失去了曾有的光辉,被茂密的竹叶遮住了阳光,失去了养分,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从此以后,这片竹林就成了大家的乐园。小孩子们喜欢在里面来回穿梭,嬉戏打闹;年轻的男女喜欢在那里照相,让自己看起来更有情怀一些;老人们则喜欢采摘一些新鲜的竹叶泡水喝,据说可以下火。记得我小时候每次生病了,妈妈都会给我做竹叶煮鸡蛋。摘几片新鲜竹叶放在水里煮开,然后拿一个鸡蛋直接磕到滚烫的水里,等蛋白和蛋黄凝固,放点白糖就可以出锅了。鸡蛋的香,白糖的甜,再加上那淡淡的竹叶味,汇聚成了一道美食,吃完令人唇齿留香。
春天的时候,每根竹子上都会有新鲜的竹叶长出来,新的竹叶颜色是那种淡绿,和原有的翠绿的叶子交相呼应,很是惹眼;夏天的时候,火辣的阳光照射着大地,却被一片又一片紧紧挨着的竹叶挡在外面,所以竹林底下总是一片清凉;秋天的时候,寒风阵阵吹过,一些枯黄的竹叶随风而落,竹林哗啦啦的响,像是在为这些“退伍”的竹叶唱赞歌;冬天的时候,雪花在竹林上落了厚厚的一层,可仍然挡不住竹林的风采,站在村口,远远就能看到那一抹醒眼的绿,白绿相间,很是好看。
细细算来,这片竹林在我家已经有十几年的光阴了。这十几年来,我们兄妹几个已经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母亲去世,父亲已老,唯有竹林不变。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目睹了我们的变化,感受过我们的欢笑,体会过我们的争吵,它不言不语,却不离不弃。它的存在告诉我们,无论生活怎么变,无论在外经历过何等的酸甜苦辣,只要回到这里,心就是踏实的,安静的。
它不是任何一个人,我却喜欢把它想象成母亲的样子,温柔、能干,最重要的是,它像母亲一样会永远永远守护着我。小竹林,我永远爱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