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
早春时节,从北京直飞厦门。
此时的北京还是春寒料峭,虽然气温逐渐升高,但万物仍在寒风的肆虐下,一片枯败萧索。当飞机穿越大半个中国,进入南部沿海。一下飞机就感受到了南方的温暖潮湿,外面淅淅沥沥的下着毛毛雨。早先预约好的车到达厦大,途径南普陀寺,远远看去,整个寺庙群被层层雾气笼罩,远处传来阵阵钟声,仙气飘渺。
厦大主楼因为有朋友在厦门大学里念书,所以有幸能被作为访客带进去。一般情况下,外人是不让进入厦大的,但如果你能搞到一张厦大的学生卡或者是有人带你进去,那就能出入自由啦。来厦门,一定要能进厦大里面才有意思,尤其是当你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最好能联系到住在厦大的同学或者是朋友,帮你能搞到一张空床位就再好不过啦。因为厦大真的太漂亮,尤其是后面,有山有湖,植被茂密,郁郁葱葱。住在厦大里面,还能参加他们学校组织各种各样极为丰富的社团活动,有空还可以逛逛他们的图书馆,在学生食堂还能吃到超级丰富的早餐,很多是在外地根本见不到的。 哦,对了,有机会一定要蹭蹭他们的高尔夫球课,只要是上课期间,没有人查的,可以随便玩。
有一天早上,和朋友在厦大食堂吃早餐的时候,朋友指了指我们旁边不远处的一位头发花白,拖着拖鞋,穿着个大裤衩的老人说道,“那位大神听说是从台湾来大陆教书的一位知名教授。”
我此时对那位不修边幅到像一个嬉皮士的老者产生了浓厚兴趣,心想如何装束,定是位世外高人吧。我踌躇了一会儿,最终鼓起了勇气,上前到老者桌旁,打了个招呼,在征得他的同意之后,便在他对面坐下。老者刚开始还是心里微微有点芥蒂,但慢慢就放开了,我了聊了大约一刻钟左右,他说到他是一个经济学的教授,之前在台湾和美国都有在教书,但是最近因为身体原因来到了厦门大学,算是半养老的状态,顺便带带少量课程。他跟我讲了讲他所研究的领域,是跟心理学也有关,顿时也激起了我的兴趣,他看出了我的兴致盎然,便滔滔不绝的介绍了起来。听完一席话之后,感觉自己真是开了眼,最后,我们还聊到了炒股,他还用浓重的台湾腔再三叮嘱我,“在大陆千万千万不要炒股,肯定会赔的,我跟你讲”。但是我从来都不炒股,也不知道该怎么炒,看他如此郑重,我只能一个劲儿点头,苦笑着告诉他,“好的,谢谢您的提醒,我从来都没接触过股市”。好有意思的老人家,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不得不跟这位仙风道骨的老人握手道了别,希望以后还能有缘再见吧。
蹭了一节厦大的高尔夫球课厦门的传统项目我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啦,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曾厝安的各种小吃,对于资深吃货来说,并不能称得上极好,有很多当地的特色小吃,但大部分味道一般。离厦大不远的鼓浪屿,上面有个钢琴博物馆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曾厝安的沙茶面接下来就是沿着厦大旁的滨海大道骑自行车,天晴的时候应该风景很不错,可惜我没赶上好时候,是雨季。去的时候,刚刚下完一场雨,沿着海边走,很惬意人很少,我们一回到曾厝安就开始下瓢泼大雨,运气也是爆棚。
滨海大道接下来想重点推荐去的是,华侨博物馆。因为在旅游介绍上很少提到华侨博物馆,所以对于外地游客来说,是一个很低调的存在。但是却非常值得一逛,尤其是对于喜欢逛博物馆的朋友。里面的收藏之丰富令人咋舌,关键是门票还是免费的,免费的!陈嘉庚先生应该把毕生收藏几乎都放在了这家博物馆里,里面有大量那个时代的历史文物,自不必说,第三层竟然是一整层的古董古玩,从战国青铜器一直到清朝瓷器一应俱全,品类之丰富,简直令人很难想象竟是私人藏品。
华侨博物馆里琳琅满目的珍品如果有时间,还应该去厦门岛外的集美大学和旁边的嘉庚公园里转一转,嘉庚公园同样是个意外之喜,骑单车无意当中路过,竟发现简直美极了,尤其是那天天公作美,阴了好几天的天气突然放晴,蓝天碧海尽收眼底,公园中只有寥寥数人,走在园中,只听到风吹过棕榈树的沙沙声,还有头顶时不时传来的海鸥的叫声。里面除了美景之外,还有嘉庚纪念馆,集美解放纪念碑,陈嘉庚陵墓都值得一逛,里面的建筑都是中西合璧的闽南建筑风格,石刻彩绘,飞檐流阁,颇有特色。
厦大边还有个很文艺的去处,就是顶澳仔猫街。有很多很可爱的小店。
顶澳仔猫街泉州
想到去泉州走一趟是因为在上网偶识了一位做瓷器的朋友。之前从未谋面,这次约定去厦门玩的时候,顺便拜访。从枋湖长途汽车站出发,有直达泉州德化的长途巴士,但是每天班次很少,一天来回有困难,不得不在当地一晚才行,本就是小地方,又恰逢旅游淡季,酒店基本都是白菜价。
整个德化小城人很少,仍然保持着质朴的原有风貌。
德化县城三个小时后,长途大巴车到达德化县城,朋友已专程开车来车站接我,朋友热情令我着实感动,一路上不停跟我热情地介绍这当地的风土人情。我们开车到他自己的茶社观看他们亲手烧制的一件件精美的陶瓷,朋友还和另外两位朋友搭档开了一间艺术品工作室,我们接下来又辗转去了他们的工作室参观,那是一个很大的空间,里面摆满来各式各样的陶瓷,件件都觉得精致无比。晚上,我们和他的其他几位搭档一起去吃了当地颇有特色的美食——德化黑鸡,饭后,我们回到了他们的工作室。在茶案前,我们一边品茗,一边聊天,甚是惬意。
一套精美的柴烧工艺的茶具套件聊天的过程当中,我也顺便了解了当地悠久的陶瓷业传统。自宋代泉州开埠以来,当地手工业就极为发达,泉州德化更是称为瓷都,“白瓷之乡”,德化的建窑虽然不是宋代官窑,但也是著名窑口,依托泉州港兴盛的海上贸易,令西方人羡慕不已的,数不清的陶瓷从这里装船, 驶入浩瀚的南海,下南洋,穿过印度洋,流传到中东各地,再到欧洲,数百年时间里面绵延不绝。这里曾经商贾云集,其中还不乏大量的阿拉伯商人,他们不仅仅在这里贸易,很大一部分还在这里定居下来。他们和居住在这里的南宋汉人一起共同建造了这个,被马可波罗称之为“刺桐城”的世界型城市,这里曾经遍植从东南亚传来的刺桐,郁郁苍苍,这里曾经是一个佛寺,道观,清真寺林立的伟大城市,东西方文化在这里完美交汇,谱写出一段空前绝后的传奇历史。
但自元末明初,刺桐城泉州,在明朝政府封闭保守的对外政策下,逐渐开始衰落,居住在这里已有几代的阿拉伯人被驱赶,甚至是被屠杀,对南海的商路也逐渐阻塞。
闻名天下的泉州白瓷 作品被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到近代以来,更是百业凋敝,听朋友说,他现在烧制的一种最具标志性的建窑瓷器——建盏,俗称“金油滴”其实早先已经失传,经过了整整一代匠人的努力,才算勉强烧制出更过去相仿的器形,但是论精湛程度,其实还尚待进一步钻研。听完了他们的故事,自己也是感慨良多。
第二天,朋友还带我参观了历史悠久的龙窑,另称“月记窑”,自明清以来,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窑火从来没有断过。这也是我第一次见识到真正烧制瓷器的窑口长什么样,感觉分外新奇,同时也心生敬畏。窑口建在山坡之上,四周布满了待烧制的陶胚,远处群山环绕,苍翠绵延。
有着千年烧制瓷器历史的“古龙窑” 龙窑内部中午吃完饭之后,我们又来到另一位朋友的工作室参观,工作室坐落在一片临溪的盆地当中,四周皆是农田,其中点缀着极具闽南特色的民居,清幽无比。工作室是木质二层的瓦房,里面还有一个阁楼,用于待客喝茶。屋内也是到处摆满了各式瓷器,屋的外面是一个小屋,主人说是用于烧制瓷器的,现代化的锅炉,朋友说每次烧制一批瓷器,成品率只有大概20%左右,其他的残次品全部摔碎。而且每烧一次都是十几个小时,而且还得陪着时时填火,观察温度。整个烧制瓷器的过程,真是感觉艰辛无比啊。
闽南民居 简直就是个小型博物馆临走之时,我说能不能买几件有眼缘的茶杯茶壶带回北京,朋友豪爽地说,不用,你要是喜欢就直接送给你了,我当时感动不已,但是我还是执意要给他们钱,要不然于心不安,一番推脱之后,他们最终还是礼貌地收下了钱。
旅行,很多时候是一种缘分。对于很多后来回味无穷的经历,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旅行,不要什么都刻意去安排好,因为经验一再告诉我,我往往刻意安排的旅程很多时候,不是去看海,而是去看人海,很多时候,不是放飞,而更像是放风。鼎鼎大名的景点也并没有觉得有多好,最后空欢喜一场,大多走个过场,拍几张照,证明自己来过。反而,碰巧偶遇的去处,却真正是景美,人少,而且逼格还高。
道别留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