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码头”文化和“圈子”文化

作者: 李野航 | 来源:发表于2017-11-21 15:52 被阅读79次

    听到十九大报告里有“反对码头文化和圈子文化”的提法,对于我这样对“码头”和“圈子”可谓深恶痛绝的人而言,甚是畅快、深表拥护。然而,欲讨伐、颠覆那“码头”和“圈子”的文化,必先辨析之。

    成都东边几十公里外,有个叫淮口的地方,过去产石头。成都西北边几十公里外,有个叫太和场的地方,两条河在这里形成X形状之堰口,又分成两条河,北边的河下淮口,南边的河下成都。在交通靠马载船运的农业时代,东边的石头要运进成都须沿北边的河道溯流而上去到西边的X形状之堰口,绕一大圈,再顺流下成都。于是乎,那个犹如旧时代的高速路收费站的X形状之堰口(名叫石堤堰,为清代大臣年羹尧所筑)便被当地有势力之黑老大把持收过路费。这便是典型的所谓“码头”。有“码头”,就有了所谓“码头文化”。所谓“码头文化”,就是当有限的求利的通道为少数人所把持,则众多的求利者不去拜一拜码头、送一送好处,则求利是没门的。至于这码头的“黑”的程度,则必取决于那通道的稀有度。今天这个工业科技发达的时代,无数条公路与铁路让曾经是交通要道的太和场那样的X形堰口再也待不住码头的“舵爷”们了。然而我们的现代社会也狡猾地发明了很多花样翻新的X形堰口。今天大学,就是一个典型的“码头”的变种。如果无数追求“发达”的人的前途一皆系于大学发给的学位证书,则掌握着发证权的学阀们,岂能抗拒成为黑“舵爷”的诱惑?码头的本质,就是通道的垄断。而反对“码头文化”之根本办法,无非就是广通求利与进身之通道而已。所以,那些因受大学学阀之狠狠敲诈而叫苦不迭的学子们唯一的解放之路,就是压根拒绝走大学这条路、压根去除靠文凭吃饭的想法、压根把自己放到一个劳动者的位置上、将靠体力劳动吃饭视为光荣、将靠贩卖知识、靠当知识“舵爷”吃香喝辣视为可耻。要做到这一点,必先解决意识形态的问题。

    所谓“圈子”指的是一些玩弄着共同的符号/语言系统的人所结成的“镜像同盟”。政客有政客的“圈子”,商人有商人的“圈子”、学人有学人的“圈子”,宗教徒、艺人、甚至于“异见分子”莫不有他们自己的“圈子”。“圈子”是人们在人堆中活动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陋习。然“圈子文化”何以可恶?“圈子文化”之可恶,乃在于人们一旦进入“圈子”,往往会发现:“圈子”的功能,在于人通过利益排外、制造观念隔阂而从中获得一种身份感。人们在拉帮结伙、党同伐异、谋求小“圈子”内的“资源共享”的同时,不知不觉把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凌驾于更多的人的利益之上。而那些被排除在“圈子”利益以及观念认同之外的人们,则难免对此“圈子”心怀嗔愤。“圈子”冲突的普遍化,就是阶层冲突、族群冲突。“圈子文化”,实在是协和共有之公共空间之大敌。

    我曾经走近过一些“自由主义者”们和基督教徒的“圈子”。我的深切感受是:如果你因为热爱自由而到“自由主义”的“圈子”里找“自由”、因为信仰神而到基督教教会找基督,那就大错特错了。“自由主义”的“圈子”实际上一点也不欢迎“自由”、基督教“圈子”无关“神爱”,你遇到的不过是几个作风专制的“自由主义”或教会大佬在那里把持着话筒、同义反复地“炒”哈耶克、以赛亚伯林或福音派观念的“陈饭”而已。在这个“圈子”里,你是不能“自由”地对那些个哈耶克、以赛亚伯林或福音派观念的“陈饭”提出任何异议的。当然,好在进到这样的不自由的“圈子”里,可以自由地离开,且那些个翻来覆去“炒”着的、排外的观念的“陈饭”,造不成多大的害处。只是,倘若这类作风专制的“自由主义”或教会大佬摇身一变而为政客,则天下之“公器”,一变而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私人“圈子”,则天下危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码头”文化和“圈子”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ajw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