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了腊八就是年。现在腊八已经过去了好几天了,心里面春节的气息越来越浓,这似乎又和往年有点不一样。此前的几年,临近春节的时候,我都是埋头在工作堆里,偶尔抬一下头,才又醒悟一次春节的脚步更近了。然后又低下头,淡忘了有这么一个年少时无限憧憬无限期盼的一个节日正在悄悄来临。
难道是因为上了年龄的原因吗?应该不是,也就三十多岁,心中还保留着几年前的那种拼劲儿,看问题也还是习惯朝前看,不太喜欢回顾过去(虽然在本文中免不了要回忆一下)。可能是因为天气的原因。
今年南宁的天气跟随着全国大多数地区,在反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往年被人们一次次嘲弄的就是南宁入冬太难,一定是反复启动几次入冬模式,在一次次失败之后,脸上挂不住了,才心不甘情不愿的冷那么几天,然后冬天就匆匆结束了,等到春节前后,气温能够达到30℃,热得大街上都是穿裙子、裤衩、短袖的。但是今年,没有听到一声冷冷的嘲笑,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气温缓缓下降在神不知鬼不觉之间进入了冬天,并且进入冬天以后,情绪很稳定。
特别是这几天,湿冷的天气让人们瑟瑟发抖,让我忘记了是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南国之城——南宁,反倒一次次觉得是行走在北方呼啸的寒风中。于是情不自禁的回想起之前北方的春节来。
春节的奇妙在于,人们除了盼望一家人团圆之外,其实在心底里都有一个无法言传的想法,那就是春节一到,旧的一年就结束了,似乎寒冷的恶劣天气也就跟着结束了,春天也就跟着来了,天气暖了,冰雪也消融了,花也开了,草也绿了,小燕子也飞回来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想一想看,根据中原地区的时令确定的二十四节气,冬天里立冬之后就有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光看着这些个名字,心中有不免发憷,更何况处身于冰天雪地之中,头顶是灰茫茫的天空,地面上是冰雪覆盖下的光秃秃的草木,没有一丝绿色,伸过手去摸到的所有东西都是冰冷刺骨的,经常手脚冷的像是冰棍,被寒冷摧残的脆弱的皮肤一不小心碰到哪里,那种又冷又疼的感觉足足可以折磨半天,早上从刚暖热的被窝里伸出头,就觉得寒风顺着被子缝往里面钻,往身上贴,恨不得将被子裹得更加紧,从心底里不愿意起床,但是为了生计不得不穿上像铁一样厚重冰冷的衣服,走出门,孤独的踏进风雪里。
幸好有春节,想到春节,就立刻想到火炉上烧的旺旺的火苗,锅里面伴着香味冒出来的腾腾热气,红通通的春联像火一样顿时装点了家园,驱走了单调和寂寥,再加上一群群小孩子们奔来跑去地欢呼着,时不时响起远近高低的鞭炮声,那阵阵鞭炮的烟雾和火药的刺鼻气味,也让寒意像见到克星一样掉头躲开。

北方的春节从腊八开始进入倒计时,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老人们反复告诫要重视的小年,全家人就要开始聚在一起了,一天天有条不紊地张罗着准备过年了。哪一天打扫房子,哪一天办置年货,哪一天买肉,哪一天蒸馒头,哪一天炸油货,哪一天蒸扁垛,哪一天摊摊馍、哪一天准备饺子馅,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件也不能落下。然后的到了二十九,原本应该是轻松的时候,但是总是时不时的想起一两件没有准备好的事情,于是开始手忙脚乱的抓狂,年轻父母们的相互埋怨声、吆喝声、责骂声、督促孩子帮忙声、孩子们的调皮声、老人们的安慰声,不绝于耳。但是各种各样的美食就在忙碌之中一样样的准备好了。
到了除夕,一大早就睡不着觉了,各家各户的鞭炮声总是在耳朵边回荡,父母们起的更早,一遍遍的催促孩子们起床,能战胜寒冷的恐惧让孩子们心甘情愿起床的,也就是春节期间的美食了吧。除夕这一天,最主要的工作是贴对联。简简单单的对联,往往是从上午忙到傍晚,中间夹杂着给老天爷、土地爷、山神爷、财神爷、灶神爷、圈神爷换上新装,在门口贴上“出门见喜大吉大利”的条幅,在院子里贴上大大的“福”字和“春光满院”的吉庆条幅,在树木上贴上“树木兴旺”,在石磨上贴上“白虎大吉”,在床头贴上“身体健康”,在粮仓上面贴上“粮食满仓”,在衣柜上贴上“衣服满箱”,在灶头贴上“小心灯火”或者“安全用电”。然后在各处神灵面前各点上一柱明香,这时候央视的春晚差不多就开始了。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丰盛的年夜饭摆满了桌子,就开始边吃边守岁了。

正月初一新年头一天,从凌晨就开始是半睡半醒的状态,忍受着各种鞭炮声,实在是忍受不了了,就起床,开始各种拜年,先是家里面相互祝福,长辈对晚辈说一些吉利的话儿,晚辈们对长辈们恭祝长命百岁。这时候新年的第一顿饭就做熟了。我老家新年第一顿饭十分有特色,叫做“头脑”,就是伴着小肉片、木耳、碎油饼、豆芽、青菜的炒凉粉,拌点红红的辣椒,放点绿绿的香菜,是一年中最好的美食。但是做好了之后,只能先看着不能吃,因为要给村里面同宗以及所有的老人们先送“头脑”,于是新的一年就在孝老敬老中开始了。
吃过“头脑”,男人们忙着收拾祠堂、祖宗轴子,女人们准备各种贡品,在祖宗牌位前摆上满当当的一桌子,点上明香,保持着一天中这香火一柱接着一柱,接连不断,剩下的时间就是全家人东走西串玩耍的时间了。往往是到了吃饭的时间,各家都挽留客人,但是每个客人都觉得还是自己家里面做的好吃,并且到这一天肚子始终是饱饱涨涨的,吃的欲望已经降到最低了。
初二新婚媳妇回娘家,孩子们跟着父母去外婆家,走亲串友就来开序幕了。不管到了哪一家,哪一家都准备了足够多的美食,走一走,吃一吃,等到初五初六,亲戚串的差不多了,年味也就转向元宵了。
但是近年来,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里面渐渐有年轻人的气息也要到除夕前后了,初三初四就开始陆续返城。年轻人回到家感受着一年中难得的安闲与平静时,新年前前后后都是老人们在张罗。老人们还保留着之前新年所有的美好的记忆,年轻人还没有空打理记忆,只是沉浸在和儿时玩伴们的喝酒猜码中了。老人们和年轻人都不约而同的感叹:“现在的年味真是越来越淡了。”
年味真的是越来越淡了吗?但是家乡和新年就像是记忆火焰中的热度和光芒一样,难解难分,给每个人足够的慰籍,支撑着新的一年全力以赴的打拼。也正是因为打拼,家乡和新年变得越来越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