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手这个班级,在跑操集合的时候,我就一直提醒孩子们,立正时手指要并拢自然微屈,拇指尖贴于食指的第二节,中指贴于裤缝。但是,几乎没有人能做到,有时你提醒一下,他能做好,但是也就能坚持十秒钟的时间,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收效甚微。
最近因为市运动会,有26名学生要去参加武术展演,在他们集合训练的时候,我再次要求他们将手指要并拢自然微屈,拇指尖贴于食指的第二节,中指贴于裤缝。
也许是因为在那种情境之中,有一个气场在,所有的人都在努力做好每一个动作,这个时候对手的要求也自然而然成为了他们展演的一部分,他们重视程度已经不同于平常,所以很快手的状态就非常到位了。
同时,我对其中一个做得好的同学进行了表扬,那个同学一直做得很到位,其他同学也就向他学习了。即使有的同学有所松懈,只要你一个眼神,他就马上到做到位。
有时候,我们感觉教育没有做到位,其实是缺少那种情境。
今晚看了镇西老师的一篇文章《只要“目中有人”,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好操作吗?》,文中镇西老师举了他的一例子,开学第一天给学生发信的事情,本来他打算让学生发下去,可是后来还是自己亲自把每封信发给学生,因为他发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教育。因为有的学生是双手接信的,当你表扬他时,后面的同学也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当有的学生说声“谢谢”时,再进行表扬,那么后面的同学不仅是双手接信,而且加上了“谢谢”,这种情境下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成长起来,而且是自发的,不是强制的。
这也让我想到我自己,我有时发作业都是让学生发的,而这恰恰失去了一次很好地教育机会,而这种机会是在最合适的情境中发生的,真是太可惜了,以后我应该寻找更多的这种情境下的教育。
今天下午,听了一节美术课,课题是制作班徽。而这个活动我曾在寒假里布置学生做过,最终交上来的作品不多,质量也不高,也就因此搁浅了。而这节课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小组之间的配合下,学生们非常投入地设计和制作,虽然没有成品,但是半成品的质量也是很高的。这也就是教育发生在了合适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好的教育,更适合在恰当的情境中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