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难字释义:
政,即
右部分读音pu,以手持杖,敦促人保持正坐的姿态,非常形象,因此,“政者,正也,正人之不正。”但此章里的政,似乎更偏重于“政令制度”这层含义,偏重于“治”。
礼,即
左部分“示”,本义是“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右部分,形容“豆之丰满者也”。两部分合在一起,即“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试想:“礼”的最初含义是祭神求福,根据天象耕作,循天道做事,最终谷物丰满,有所获。)因此,朱熹在讲到礼的时候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礼虽然表现的是人事,但遵循的是自然之理。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所以,礼又是从人心中发出来的,是人内心的秩序的表现。在用的层面,它又是社会的典章制度,是需要人遵守的东西。
格,“木长皃(mao)”,形容树木生长的样子。
皃字,今天等同于“貌”,但它原本的意思似乎又与单纯的“相貌”的“貌”有所差别。上面是“白”,下面是“人”,《说文解字》解释:“颂仪也”,说明不止有外貌,这人还长得不错。所以“格”,不只是树木生长,还含有生长得很好这层意思,有好的倾向。今多将“格”引申为“至”,长必有所至。它还有其他的一些意思,比如:局限、受限制;格除。
整章释义:
夫子说,用政治政令来领导人,用刑法来整饬、约束人,民众能够苟免于刑法却无羞耻之心;若用德行来领导人,用礼来齐整人,民众不但能够生出羞恶之心,还能格除非心,走向更高的境界。
对比理解:
本章分为上下两句,两句又是一组对比关系。两种不同的治国方式,最终导致的是不同的结果:以“政刑”治国,民众“苟免而无耻”;以“德礼”治国,民众“有耻且格”。如此看,高下立判。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政刑”,就好比手中的那个“杖”、那把戒尺,举起来了,随时准备提醒民众,行事作为要符合规章制度,一旦有所越位,轻则敲打提醒,重则惩戒处罚。民众害怕受到刑法惩治,当然不敢作恶。这样一来,社会作恶犯罪现象就少了。但这就好比一个“底线社会”,人人都在摸底线,人人都在往下看,没有什么东西引领他往上看。这样一个社会,很难有变好的可能,因为人心对自我没有更高的要求。
以“德礼”治国就不一样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在上位者,端正自己的德行,把握好自己的位分,就好比那颗北极星,在浩瀚的星群里也掩藏不住光辉,吸引来众星环绕。以德为引领,看似无为,实则有为。“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尽管如此,每个人的资质不同,接受的程度不一样,比如同样是孔子的弟子,也有颜回、子路、宰予之分,所以,有的人依然要越出界限,所以要齐民以礼。礼是遵循自然之理的礼,是符合人性的礼,礼的根本是德。“齐民”只是礼的直接目的,引人入德才是礼的最终目的。以“德礼”治国的国家,人心是知道归宿的,就好比前面所说的“格”,树木生长是有方向的,是向上向善向美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