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道之以政和道之以德—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最终胜出?
江上小堂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段话,孔子比较了儒家和法家两种统治手段的优劣 。当然是贬法赞儒。
孔子认为法家的手法简单粗暴、不怎么高明。靠严峻的政令来规范民众,靠严酷的刑法来规整民众。民众就会想方设法免于惩罚而捞好处,钻法律的空子,而没有羞耻之心。遵纪守法靠的是外部约束而不是自律。
相比之下,儒家的手法就温情脉脉,高明得多。从人们的思想入手。用道德教化来引导民众,用礼仪养成修齐民众。民众就会萌生羞耻之心,而自觉自愿地遵规守矩。
法家的方法有些像训老虎之类的猛兽。不听话就用电棒电,达到训练要求后就喂食给予奖赏。久而久之,就形成条件反射。但猛兽毕竟野性不能全消,也会有失控的时候。
儒家的方法则比较像养牲畜。给基本的吃喝,悉心的照料,对赶路劳作,进出圈门和圈内歇息从小就开始训练。
春秋战国时期,儒法这对冤家都积极为诸侯献计献策,主张又大异其趣,因而争得很厉害。孔子贬法家还算比较委婉。而法家对儒家却一点不客气,不留情面。商鞅在《商君书•靳令》中说,“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把儒家的主要主张称为“六虱”,非常不堪。韩非子也猛烈攻击儒家,“儒以文乱法”。
但法家大行其道,最终胜出。秦国率先采用商鞅的主张,严峻法令,强国强军。其它国家陆续跟进。但最终秦国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儒家没有认清统一的历史大势,老是想着克己复礼,反对打破既有的等级制度。生产力发展了,人口增加了,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归一的政治理念作用下,各国不可能相安无事,只有通过不断的战争来达成统一,进入稳定状态。儒家“仁义礼信”的“王道政治”根本没有市场,而法家“强国强军”的“霸道政治”则大受诸侯欢迎。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有些出乎意料。秦的暴虐使之迅速灭亡,法家也随之丧失了主导地位。但法家郡县制的政治遗产,却被汉朝继承。汉朝初期尊奉“黄老之术”,予以百姓休养生息。但到了汉武帝却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以咸鱼翻身,从此成为历代王朝尊奉的统治思想。
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反败为胜呢?原因在于天下一统后,朝廷的重心转向对内的统治而非对外的征战。当然,把老百姓当牲畜养要比当猛兽养要稳妥。猛兽野性难泯,一失控就难以收拾。猛兽打仗可以,耕田出肉就比不过牛羊。
但法家的手段也不是一点不用。一则皇帝哪有那么多仁爱之心。牛羊多了,也就不在乎它们的死活了。二则,老百姓虽然大多乖顺,但总会有些刁民。或者老百姓被逼急了,也会挣扎折腾。这就需要用上法家的霹雳手段。
所以,汉武帝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是王霸杂用,外儒内法;以儒为主,以法为辅;以儒为基本手段,以法为最终手段。
2017年5月2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