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早早
当初看到Wild child片名时,以为就是一部表现轻狂、张扬、叛逆的青春校园剧,当看过影片后觉得“野孩子”这个片名并不能完全符合波碧的特征。波碧表面上个性奔放、自我、叛逆,实际上她是一个内心善良、有主见、自律的女孩。
就像村上春树《IQ84》里所说:“你所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事物往往和外表不一样。”
而它的另一个译名《千金转校记》到是更贴近影片的内核,就像波碧的内心独白:“表面上我是个玩世不恭的加利福尼亚女孩,但内心里,我发现自己就是修山院女生。”
波碧的扮演者艾玛·罗伯茨,以精湛的演技把波碧外在的张扬和内心的柔弱演绎的收放自如,真不愧为好莱坞“四小花旦之一”的美誉。
影片是一部充满青春活力又富有质感的青春剧,剧情不算新颖,不过整个电影的内涵还是值得琢磨,如果从另一个视角去看此剧,就会发现它让我们看到了英美文化尊重人性和注重培养个性化的一面。
永不止歇的颠覆精神
就像《幸福来敲门》里威尔史密斯对上幼儿园儿子说的一句话:“永远别让别人告诉你去做什么,哪怕是我也不行,如果你有梦想,就坚持下去。”
当想到同样年记,我却在学校被告知:书上说的就是对的,老师讲的就要遵守,于是,我在以成为好孩子的目标下谨言慎行中长大,长大之后发现世界完全不是书里的样子,于是,怀疑、失落、厌恶,这些在成年后滋生的叛逆情绪显然是不健康和没有用的,它只能让你更加压抑更加愤怒更加看不清方向,现在看起来还真是伤感啊。
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在英美教育里,你看不到父母和老师去生硬的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且把权利给你,让你去选择,让你去选择最佳答案。
波碧的爸爸把她送到寄宿学校,就是让波碧自己来寻找答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后想做什么事情,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她们从小就被植入一种思想就是:波碧你如果看不惯学校,看不惯Head girl,你看不惯老爸,Just a choice(那你就自己去颠覆吧),活出自己的样子。
学校是一个社会,要成为强者必须拿出实力,波碧就是以她精湛的球技,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当然,如果你颠覆的不是理念,而是道德底线,那就来荣誉法庭,这里会给你公正的裁决,法庭会永远站在光明的一面。
尊重孩子的选择,用自己的能力去颠覆自己,颠覆生活,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同语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影片中有一段校长对波碧说的话,很有深意,也道出了英美文化的差异。校长说:“这是一个培养给王妃当修脚师的学校。”“如果你的希望是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那可能你进错了地方。”
言外之意想传递给波碧的是:要低调、隐忍、礼节、优雅、制度化,其实这也正是英国几百年所奉行的传统,在这里要做一个恰当得体的淑女。
虽然道德很传统,但是这里的教育还是尊重人性的,当她一次又一次无理取闹,无视规矩的时候,校长还是给波碧一次又一次认识自己,释放自己的机会,或许,校长从一开始就发现了波碧内心深处的的温暖和明亮吧。
因为个性,才更鲜活更具生命力。即使给王妃当修脚师,谁说当修脚师不能同时又是Fashion designer呢?就像波碧在校园的舞会上,以性感造型挑战理智与情感造型的Head girl,这也极富讽刺,就是陈旧的不合时宜的,终将淡出舞台。
现代与保守的碰撞,新的东西替代旧的东西,文化的碰撞才成就观念的融合。
这所学校给了波碧洋溢的青春和最美好最自由的灵魂。
所以,青春就让它绽放吧,青春因为独特所以美丽,没有多少年华可以被叫做青春,而那些曾经一起疯狂、一起看日出、一起数星星的记忆会一直深藏在心里,而且不会因岁月久远而淡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