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可是并非消失

作者: 向问天 | 来源:发表于2022-09-08 20:54 被阅读0次

    我的朋友,即便厌倦和看透争斗和努力,还是要通过生活,自我肯定,塑造形象,找寻目的,构建意义。


    生活确实比想象中艰难,人难以相处。你抱怨总被讨厌的人包围,他们的性格特征,我能想象的到。

    我不试图让你变得更加有亲和力,像所谓的社牛赢得他人夸赞。在我看来,这些毫无意义,对你的心理建设,取得更大成就没有任何帮助。

    你的融入是适度沟通交流,客观评价,即便意识到他人不认可,也不会表现出太多情绪波动,这太正常了,每个人都会被讨厌,即便你靓丽如天使,才华横溢,依然有人嫉妒羡慕,冷嘲热讽。

    思考上的孤独感是必然体验。如果你不想堕落,清醒感能让你保留那份智性,而不是成为一个纯然的动物。

    维特更斯坦在日记中抱怨:“这些人恶毒而且无情,几乎不可能在他们中找到一丝人性的痕迹”。他是一个抱怨大王,除了抱怨他人愚蠢和邪恶,还记录了对托尔斯泰以及尼采书籍在阅读的感受,以及他关于《逻辑哲学论》的思考。

    这是他生前唯一出版的著作,其中,大部分是在战争期间构思完成的。

    对维特根斯坦来说,解决哲学问题,意味着改变旧有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种改变的发生,是通过把语词从形而上学的用法重新带回到日常用法。

    回到语词的日常用法,也就是让一切如其所是。看的出来,他喜欢那种井井有条的感觉,哲学研究让他将逻辑凌驾其他一切,后来他慢慢发现,伦理学才是重点。

    随着持续研究,他意识应通过改变看事物的方式,改变一切。其实,他对生活开始做彻底的清算,目的不是要把自己从生活之流中连根拔起,而恰恰是要把自己重新放回特定的生活之流中。

    他说:“一种表述只有在具体的生活之流中才有意义。”如果能把他自己的生活放进某种特定的模式,那对他将是莫大的安慰。

    维特根斯坦向往托尔斯泰式的生活方式,数次尝试从事纯体力的劳作,比如他做过乡村教师、建筑设计师、园丁,以及医院的护工。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自已嵌入一种生活模式之中,找到一种笃定、踏实和安宁。

    事与愿违,几个身份特征,让他永远无法把自己放回到某种特定的生活模式中,比如,奥匈帝国遗民,犹太人,同性恋者,以及哲学家,都让他天然不属于任何一个共同体。

    有朋友说,维特根斯坦使他想起《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阿廖沙和《白痴》里的梅什金一—“第一眼看去,那模样是令人心悸的孤独”。

    其实,这不重要也不矛盾,融入生活,并非泯灭个性,并非让你彻底消失,如果你真的能够思考,留下真正的思想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融入生活可是并非消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bgo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