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昨天的事情,今天惯例表的热度持续不减,但是在意料之中有所变动了。不光时间上调整弹琴时间拉长了,中间还有些微调,把弹琴的十分钟挪到了下楼玩之后。可唯一不变的是小朋友的积极性(惯例表的核心就是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能积极主动去做每一件事,而不是拖拉)。
洗完澡后,妈妈和小朋友来到白板前,“我们一起看看惯例表需要修改的地方吧。你觉得哪个需要调整呢?”
“弹琴时间得到7:10,需要50分钟,40分钟不够。”边说边点着头,肯定自己的决定。
“好的,弹琴时间长了,其他的都得一起变动修改下。”
“嗯嗯。”
这个修改的工作前前后后花费了我们十分钟。
第二版的惯例表临睡前,小伙子不满地嘀咕着,“妈妈,你修改就好了嘛!”
妈妈一听这语气充满埋怨的味道,又疑惑是不是这个意思呢?尝试着问他,“你是觉得修改惯例表占用了你看书的时间?”
小伙子点点头。妈妈心里石头落地,只要不是影响他的积极性,时间的调整都是可以变动的。他也慢慢地展现出对时间的看重。这个时候切记不要一蹴而就,得呵护“看重时间”这棵小苗,给孩子鼓励,就好比植物需要水一样。
做出来的惯例表,它不是“紧箍咒”,更不是父母命令孩子的工具,不需要父母死死守着。孩子你一定得遵照执行,说好的呢,怎么又变卦了呀等等。这些攻击性的言语一说出来,惯例表的作用立刻消失殆尽,它只会成为伤害亲子关系的匕首,不会再成为帮助孩子的工具。
“虽然我可以一个人修改,但也得征求你的意见呀。”妈妈解释道。
话音刚落,小伙子已经不理我看自己的书了。
最爱的羽毛球 有了兴趣看什么都有意思,哪怕是教科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