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tán)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孔子的学生子游在武城做最高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发现了人才没有啊?子游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不抄小道,如果不是因为公事的话,从不到我的房屋里来。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战斗失利他殿后,快要进入城门时,才抽了几下坐骑,说:不是我胆大敢于殿后,是马跑不快。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孔子说:谁能从屋内走出而不通过大门呢?所以为什么没有人从这条路上走呢?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难免过于精巧。文采和质朴相得益彰,恰到好处,才称得上是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说:人的生存依靠的是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他靠的是侥幸免于祸害而已。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对于学问知识)知道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这篇是孔子认为的可以称作君子的细微作派。孔子和学生,都能从不引人注意的细节去观测一个人是否贤明。走路不操近道,不私下刻意接近领导,这样的刚正不阿的态度是贤明人的做法。孔子也把为他人考虑,注意自己的举动不给他人带来压力作为评判的标准之一。
走什么样的路,是自己的选择而已。孔子讲究的是形式和内容的相互和谐,就一个人而言,内在的品质和外在的风度和谐统一才是君子。正直之道,或者不抄小道、不走捷径所谓正道直行,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无论时代价值观如何,要坚持自己心里的正。在他看来,那些不走正道的就只是侥幸罢了,既活不安稳,也让人不齿。
“知道”是已经入门,大体掌握某一门知识学问的要领;“喜欢”则是融入的状态,运用自如,也许还有自己的创新,颇有所成;“乐在其中”则是触类旁通,没有什么能够束缚你,在知识边界上出入自由,得心应手。世间的一切知识、学问、技能都存在这三个阶段。不论学什么,如果都能自觉意识到你处在哪个阶段,不自满、不松懈,永远向着那个最高的自由境界前进,并且享受到非常大的乐趣,这才是学习带来的巅峰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