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书朋推荐 || 编号:[1480]
。。原作名: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Eight Exercises In Political Thought
。。ISBN: 9789865482800
。。内容简介 。。
《過去與未來之間》被鄂蘭視為她最好的一部作品,這本z文集成書於《j的起源》、《人的條件》等鉅著之後,包含了八篇睿見迭出的文章,呈現出她對不同領域與主題的廣博思考,包括自由、權威、傳統、歷史、政治、文化,以及太空科技的發展。
儘管主題各異,這些文章都流貫著同一種精神。鄂蘭意圖告訴生活在現代世界的你我:過去曾指引人們、賦予我們力量的思想與文化傳統已經中斷,因此我們必須深入歷史河床尋覓這些思想的遺產,並不斷思考當下的現實事件,從中找出未來方向的路標。「介於過去與未來之間」一方面固然是當前的道德與z困境,卻也是真理向我們閃現的時刻。
鄂蘭認為「所有思想都是來自生活經驗」,本書是她自己的思想實驗,也是她召喚所有讀者一同進行思考習練(exercise)的邀請。儘管寫作於五十年前,但對於深刻影響當代的「後真相」、「人類世」等主題,鄂蘭早已提出了預言性的敏銳洞見。今日的我們,依然可以從她獨一無二的思考中舉步,朝向有著無限可能的遠方。
。。作者简介。。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年10月14日出生於漢諾威,在馬堡大學和海德堡大學主修哲學和神學,她的老師們包括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胡塞爾(Edmund Husserl)和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
1929年,年輕的鄂蘭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奧古斯丁愛的觀念》(Der Liebesbegriff bei Augustin),然因德國內部的反猶政策,使她無法在德國任何一所大學教書。1933年,在被蓋世太保短暫關押之後,鄂蘭流亡到巴黎,結識了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並成為好友,也開始為Youth Aliyah(一個致力於將猶太兒童移民到巴勒斯坦的組織)工作。1937年,她在巴黎遇見了海因里希・布呂歇(Heinrich Blücher),兩人於1940年結婚,並於1941年移居美國。
1951年,鄂蘭取得美國公民身份,同年出版《j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引起巨大反響。1958年,出版畢生最重要政治哲學著作《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1959年,鄂蘭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第一位女性教授,並陸續在哥倫比亞大學、紐約新學院(New School)等處任教。
1961年,鄂蘭到耶路撒冷為《紐約客》報導艾希曼大審,後整理出版為《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被視為討論反猶大屠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同年出版《過去與未來之間》,並於1968年再度增訂,記錄了鄂蘭在艾希曼審判前後的思考歷程。
1975年12月4日,鄂蘭因心臟病發,在紐約過世。
。。短评。。
#
读完就会明白为什么说马关心行动而唯独不关心自由,且对历史缺乏耐性;手段-目的的框架何以混淆了意义与目的并最终消解了所有意义;“创造历史”的信念下隐藏着多么疯狂的预设——历史被当成终端产品有其终结;柏关于死后惩罚的地狱学说中(与其肉体消亡学说相悖的)对肉体惩罚的暗示是如何埋下了的种子;马基雅维利又何以重新发现罗马经验,诉诸理性,将手段服膺于最高目的的位置,由此赋予了暴力不可置辩的内在合理性;柏拉图的理想国如何有着明显的,又是如何有着致命的相似性;而洋葱结构的何以消解了每一层级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并同时抵御了真实世界的事实性带来的震荡)于是也就会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如此热衷于研究古希哲,也就会明白为何此书简中版会被ban。 而不读此书的理由只有一个,此书会加深抑郁
#
学家的立论总是有点像空中楼阁,理想化的愿景似乎很难在现实中落地,但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的体验的个人,阿伦特的呼声永远值得人们警醒。
#
她的锋利和睿智使我对于传统哲学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够读到此书,是我的幸运。
#
有时候觉得看书就只是为了找到一种能表达自己所思的语言,你看着那一个个字体连接成一句话,一篇文章,有时候看到不敢呼吸,然后停顿下来重重地叹一口气,继续看下去。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