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在体验愤怒或悲伤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恐惧,害怕孩子不高兴,认为孩子愤怒是自己做得不好。
家长习惯把孩子的问题投射在自己身上,没有想过人类的成长不一样。
人们看起来一样,比如说,大多数人平和地长大成人,但还有一些人是靠斗争来长大的,他的成长伴随着攻击性。
社会认为应该和谐、忍让,忍让和克己是美德。
事实上,人群里总有分化,有一部分人是主流,比较符合文化标定,同时,必然还会有另外一部分人做反文化标定的事情。
两部分都很重要,如果没有人做非主流文化的东西,那么主流就不能够被固化下来,因为主流需要被强调。
怎样强调?这就要依靠非主流。
比如,班上有好孩子和坏孩子,学习好的孩子,客观上依赖了学习不好的孩子。
因为班级必然会分化出几个非常好的孩子、一大群中间的、偏上的和几个比较糟糕的孩子,看起来是这几个比较糟糕的孩子有问题,实际上不是。
在一个群体里,力量自然会分化的,需要孩子承担不同的角色,当然这和孩子的个性有关联,但并非全部如此。
有人充当坏孩子角色的时候,整个系统即这个班级是非常稳定、平衡的。
在这样一个平衡的系统里,老师可以夸奖好孩子,批评坏孩子,鼓励中间一大群人积极向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