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Yanjun
这件事发生在另外一个对外汉语教师的身上。
去年春天,参加项目面试的时候,我们最后一关是美方专家面试,每个屋两个面试官。大部分面试官都是美国人,不懂汉语,有的是西语或者法语的老师,有的是教育官员。每场面试面谈的环节都有“试讲”,把面试官当做学生,现场教学。教学任务上都会假定学生的年龄以及汉语层次。
有个老师抽到的是教零基础的小学一年级学生,主题是动物。
然后,她就开始了教学,模仿小狗的叫声“汪、汪、汪”,面试官们面面相觑,完全不能理解这个老师想干嘛。直到模仿“喵、喵、喵”的时候,这两个“学生”才明白。于是试讲结束,他们就聊了这个话题。
美国孩子小时候都学过一首儿歌,<the animal sounds song>:
the dog goes woof woof woof woof
the cow goes moo moo moo moo
the duck goes quack quack quack quack
and the owl says to whit to whoooo
the cat goes meow meow meow meow
the bird goes tweet tweet tweet tweet
the pig goes oink oink oink oink
and the little mouse says squeak squeak squeak, (squeak, squeak, squeak)
these are the sounds that animals make
these are the sounds that animals make
the horse goes neigh neigh neigh
the sheep goes baa baa baa baa
the rabbit goex thump thump thump
and the people they say bla bla bla bla bla
the snake goee hiss hiss hiss
the chicken goes cluck cluck cluck cluck
the frog goes ribbit ribbit ribbit
the bees say buzz buzz buzz buzz buzz buzz
these are the sounds that animals make
these are the sounds that animals make
the donkey goes haw hee haw hee haw
the elephent goes pawoooo
the bear growls grrr grrr
the lion roars raaaar
these are the sounds that animals make
......
在美国,形容狗的叫声的拟声词是:woof,和“汪、汪、汪”差的几乎是十万八千里。另外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词是“tweet”,因为网站“twitter”。所有的动物声音中,最接近的就是猫的叫声了。那个老师尤其庆幸这一点,如果猫的叫声也差很多的话,估计就得看她临场的应变能力了。转换思路,画个图来教学或者怎样。
从这个故事中折射出来的是我们已有经验的局限。很多东西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就是这样的,但是换了个环境,换了个语境,才能发现,原来这个东西只在我们的社会、我们的语言里是约定俗成的。
今天和学生聊起这件事情,韩国的孩子还分享了韩语中动物的声音,也基本是鸡同鸭讲,鲜少能猜得出来。
有趣的问题是:古人都是怎么创造出这些拟声词的呢?
网友评论
这个老师试图用动物的叫声,去建立意义和词语本身的联系,是间接的方法。图画法是直接法。动物的叫声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不准确反而成了干扰项。只是,人在面试的情况下,想到一个点子,估计大脑就停止运转了。
但你所提到的前提是教小学生学汉语啊。这可谓是个巨大的优势,小学生思维没有成型,可以说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就哪怕没有故意制作图形,就现场在黑板画一下,或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和孩子们互动,都是很好的方案。
记得我小时候,我老师教我们汉字的时候,一个图一个字,然后一遍遍的教我们发音。
可以说,我给你说的经验,也是我儿时学自我老师的经验。
先发音…… 在我头脑里是无法理解的教法。
我不知道这个老师是怎么教的。他不配图教学吗?你的叙述,看的我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