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得微信上问人在不在,然后再说事是一种礼貌,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有点厌烦这两个字。
厌烦到什么程度?简单说,是一种感觉,像是学校里那些拉着你买他们的东西自称是学长学姐赚学分的人。
现在微信聊天最怕的事其实就是两个字——在吗。
尤其是那种几百年没联系过的,突然问我一句在不?看到之后,不知道大家会不会一样,有一种莫名的堵心。
其实并不是不喜欢帮助别人,怎么说大学生也是二十一世纪以青少年六个方面发展目标为方向的良好少年。不过下一句就是,“ 帮我盖个楼好吗”“就差什么什么了, 快帮我砍一下”等令人无法接的话。
当你表明没有这类软件的时候,要么就让你下一个,要么就感觉像是你不想帮助他一样。不知道仿佛欠他钱一样。
看看别人的十八岁经商创业取得成功,而你的十八岁,兄弟在吗?就差你一个了,帮我砍一刀。说实话,你们能不能给你们的女朋友一百块钱,别让她到处求人拼多多了,卑微的样子真的我看的都心疼。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曾经的微信好友变成了这样。只有当需要砍价,微商,投票,盖楼,集五福等的时候,才会想起来联系曾经的好友。打开好友列表,发现居然这个好友。
也有的人,发了一句在吗?然后半天不说话,也不说是为了什么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当你回复在的时候,对面就像觉得你空闲时间很多一样,就开始嘘寒问暖,像在哪读书,成绩怎么样等等。
当你不耐烦想结束聊天的时候,他才冒出一句:有件事想请你帮忙。当你没回复他的时候,他也不说话,直到你发一个“说”,他才支支吾吾的说跟你借钱。之后你翻翻聊天记录就会发现,当他有事找你的时候,开篇都是会问你一样的问题,反反复复,词都不改。
在学习语言学之后,我特别认同其中的“合作原则”,双方说的话应该满足够交际的信息。而一句在吗,无法提供任何信息量,反而让收到信息的人有一种被动,对方需要你的帮助,但你不知道该做什么。
既然你是有求于人,为什么不能真诚一些?我还没说帮不帮你,你却像是受到了委屈一样在那里支支吾吾。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人,每当有人问你在不在的时候,你才会隐隐不安,你的第六感会告诉你,这是一个套路,想躲吧,大家都是朋友,以后难免见面,不想理他却又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在生活当中,我们也有求人的时候,会担心你的事情会不会给他们带来困扰而纠结,也会因为怕对方的拒绝而难以启齿。
但是,愿意帮助你的人,不会想看你支支吾吾的语气,他们会让你有事说事,真正关心你的人,会比你还要着急,所以,你就别再让人家为你担忧了。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侵权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