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六月中
元稹 唐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瓜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绦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读诗 大暑六月中译文:
大暑至,秋不远,萤火虫在林中飞舞,备好瓜果,邀来好友,静享夏日的好眠时光。
写作背景: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大暑的诗词歌谣多与农事有关。
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古代劳动人民总结了不少预测未来天气的农谚。如预示短期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预示中期的有“大暑热,秋后凉”;预示长期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等。
同时,大暑也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第一候,意思是世上萤火虫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讲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读诗 大暑六月中赏析:
诗中的“三秋”指秋季的3个月。“九夏”指夏天的四、五、六月,3个月共90天。“林钟”是六月的音律。“桂轮”指月亮。“萤火”“菰蒲”“瓜果”都是热天生长或享用的东西。最后两句大约有点“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的意思。
作者: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