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远航散文集阅读技巧写作
读经典的书,写纯粹的文

读经典的书,写纯粹的文

作者: 唐纨 | 来源:发表于2016-07-24 00:38 被阅读1448次
    文/南戈

    上周末我路过新华书店,注意到一群稚气未脱的中学生捧着一堆花花绿绿的畅销书,兴高采烈地到收银台付账。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随手翻了几本热门推荐书单——《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字都认识,却完全搞不懂作者在表达什么。

    无法理解的是,卢思浩说他有一个朋友在北京租了一个十平米的地下室,夸张到连一包行李都放不下。我和朋友合租着六平米带独卫的小平房,是不是连大气也不敢出了?

    令人气愤的是,这些冒牌的伪书居然和梁实秋、林徽因、三毛等大家的著作同归于“现当代散文”。而后者却鲜有人问津,我都替他们感到脸红。

    最让我寒心的还是那些年幼无知的受害者,他们正处在接受新知识,培养个人情操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大量的印刷垃圾涌向他们,后果可想而知。

    每当听到哥哥姐姐津津乐道金庸古龙、琼瑶亦舒,我只恨自己生得太迟,没能赶上他们的黄金时代。

    我们这一代大多是读着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饶雪漫长大的,尽管他们较之前人差了许多档次,但最起码文学功底还是蛮好的。

    费尔巴哈曾说,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

    王小波在《我的师承》一文里讲道,他在十五岁的时读到了中国著名诗人查良铮(穆旦)翻译的《青铜骑士》,对比另一位东北先生的译作,他懂得了什么样的文字才能叫做好。

    周国平在《经典闲读》一书中写道:“读书的档次大体上决定了写作的档次。平日里读什么书,会在内听觉上形成一种韵律,实际上就是一种无意识的内在格调和趣味,写作时就不由自主地跟着走。”

    我有时候也挺郁闷自己读的书会不会太过古板老旧,以至于写出的东西与社会脱轨,被人批评——僵硬生涩。

    但我实在无法容忍各大平台上那些脏话连篇、三观不正的标题党、口水文。

    尽管动辄10万+的阅读量,接地气狂吸粉,迅速获得出版社的认可。但我认为他们已经偏离了文学的轨道!

    真不敢设想广大读者被灌输了无数的糟粕,日后会产生怎样的文字?

    而媒体也一味地炒作,受众娱乐至死,直接导致了文化市场上的“沙漠景观”。

    一定会有人反驳,“识时务者为俊杰”啊。可是,这些东西如过眼云烟,读完之后脑袋只会更加乱糟糟空洞洞,几乎没有任何价值。

    又有人发问:“世上的书千奇百怪,我们究竟如何选购?”

    我读书有“三不”原则——非名家出版社不读、非名家不读、非名作不读。因为优秀的作品在时间的长河中淘沙得金,得以流传至今。

    受过经典的浸润,我有一肚子的苦闷想要倾诉,这促使我迫不及待地提起笔一吐为快。

    读后感是写作初级阶段的必经之路。因为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

    由于有蓝本可依,很可能会产生面面俱到的剧情介绍或者挂一漏万的观点阐述。经过多次的失败教训,我总结出书评适宜短小精悍的独到见解。

    接下来就到了写作的第二个阶段:个性化训练。这对于起步较晚的我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读的书都是大家风范,自己一写就顿感尴尬。越是这样,就越不能心安理得地下笔。

    后来,我索性不去想那么多,只管把心里要说的话一股脑儿地写出来。落笔的那一刻,我大呼一口气,整个人都痛快了许多。回头再审视自己的文字,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

    我也试过写诗,无奈自己文笔浅显,横看竖看都不顺眼。迄今为止,说得过去的还是我为数不多的几篇小说。

    闲来无事,我找到了两年前的文字,有些是班门弄斧堆砌辞藻,有些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不过,我还是挺怀念最初的状态,至少是走了心。

    现在或许是年纪大了一些,我不再刻意去多愁善感,也就懒得动笔。

    大概如张爱玲所说:“作者们感到曲高和寡的苦闷,有意地去迎合低级趣味。多半是忽视读者,欺骗自己,结果就种下了失败的根。”

    我是抬举了自己,其实想想也挺可悲的。我还是很羡慕那些活在公众视野的作者,哪怕是碎碎念,也有人愿意捧场。而我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害怕自己苦心经营的文字无人翻阅。

    怕这怕那的,只会一事无成。而为了取悦他人写就的东西,自己都看不下去,哪敢去谋财害命。

    最终,我彻底想通了。既然我这辈子都不会红,那我更应该庆幸啊!我不用在某个夜晚定时推送,无人打扰的生活更应多一份淡定从容。

    作为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阅历尚浅使得文字没有力量,多是反复的不切实际。我所做的只能是搁笔沉淀,尝尽人生百味,重新提笔创作。

    因为我一直相信:“最好的文字是经历,最好的文采是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在下靳楠:这其实只是一种新文学潮流,就像鸡汤一样。不能因为作者年轻,或者他们写的是鸡汤就否认他们。他们不过以平常的事例表达了对的世界观。只要是对的,以什么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文章本质,而不是他们头上的标签。
      • 南风婧晓:现在书店的畅销书架上涌现了很多快餐类的心灵鸡汤类书籍,很受还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喜欢,仔细读来其实并没有多少营养。还是比较赞同作者文中的观点,需要阅读经典,与名家大家精神交流,才有自己的文笔风格和写作思路。最后一句——最好的文字是经历,最好的文采是生活,非常喜欢!
      • 恋树花语:金庸是真的肚里有货啊,连起个名字都蕴含深意,虽说都是武侠小说,他的层次是很多人没法比的。
      • 卡拉杨:我信最后一句。再加点练达
      • 正能量女神经病:不怎么认同你的观点,还是觉得那些文章还是有时代意识的,这是一种潮流,或许在你的那个年代流行青春伤痛,但是在这个时代就是流行这种青春成长的文章。
      • 刘家宏:畅销书盛行,给到我们传统读书人更多的应该是思考。对于任何文化和现象,都不可有敝帚自珍的擅自矜夸,既然他们的话语形式畅销,为何不学他们的话语形式来讲你想讲的思想以及经典呢?读书能深入是好事,若不能浅出,就自己做学者好了,不要抱怨这个世界不懂你,世界是唯心、是唯物,唯独不唯“我”和“你”。
      • 袁小圆儿:看什么样的书很重要,但有时候也要驳杂一些。鸡汤文在年轻人中很受欢迎是因为年轻啊,看不懂复杂沉重的东西。年纪增长阅历增长后,会有所见识,然后选择的书就自然不一样了。我的少女时代也是各种杂志满天飞,如今却不一样了。相信时间会带来沉淀。
      • b2b611e72333:有自己的看法,不跟风
      • 1954391073f9:名家名作看不懂,所以才去看畅销书啊╮(╯_╰)╭
      • 赵赵大胆:写到心里去了啊,看着身边很多同学都看那些书,我真是喜欢不起来啊,特别喜欢最后一句话。
      • e3e0870f74e3:着有深思
      • 35bcff9f5701:市场有需求,就会有人写。
      • 田获三狐:解气的文章啊,看到初中每次考试都是老乜的同学都在玩命的看玄幻,我快以为这种状况已经无解了呢,另:我93年初中毕业
      • 昕圜:我这两年接触了很多的这种大众文化,干货鸡汤还有其他的,有好有坏,不能以偏概全,只是慢慢地内心会免不了疑惑,为何越感空虚,以前即使寂寞亦不觉孤冷,今日却有些迷失,两者还是都要读,电子版纸质版的都需要读,经典用于内心的沉淀,气质的修成,干货鸡汤让你更快的了解自己的不足,以去改正,读书,读好书,只有真正吸收内化于心,才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成为最好的自己。
        昕圜: @张黯约 哈哈
      • 70127d52eb56:是,人生阅历不够,文字就没有力量,同意这句话
      • 姬子游:喜欢最后一句话,最好的文字是经历,最好的文采是生活
        姬子游:@小二来一杯二锅头 学历和写作有关系吗?
        b2b611e72333:@邹游记 只要写得好,不在乎学历,对吧?
        昕圜:@邹游记 我也喜欢,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充满乐趣,经历着精彩纷呈的人生,即使因为文采不够,不能表达心中所愿所想所感所悟所思,也是不错的。
      • e543e97a9289:说的不错
      • 邓杰彬:挺好。。
      • 书生孟浩:名家名作有时感觉枯燥读不下去怎么办??我该以什么心态对之??
        别忘了那句誓言:@书生孟浩 建议你换自己能读下去的看。我觉得读书看文有时候像吃东西,得根据自己的心情来换口味。我是这样的,心情平静的时候我会觉得还是名家经典有味道。浮躁的时候我会觉得这些文字绵软无力,于是就更倾向于看语言风格有冲击性的文章,而不管谁是作者。
        书生孟浩: @南戈 文学类的多一些,有时想看传记的。
        唐纨:@书生孟浩 那你读的都是什么类型的,刚开始先从简单的入手
      • 林风起:说的好
      • 041c8e1f2ab0:加油,呼唤纯粹的文学
      • 01f9d787a426:越来越有力量的文章
      • 黑山老怪兽:是啊,网上排行榜的励志鸡汤 无外乎就是无病去呻吟的矫揉造作 要么就是去迎合大众心理的文字 还有我最受不了有的人一年出几本书还越来越烂。

      本文标题:读经典的书,写纯粹的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ybw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