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是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炎热程度超过小暑。
大暑之后,就是立秋。夏天即将结束,极度的高温之下,已有阴气显现。人的气血发散于外,内里反而空虚,是一年之中最容易生病的时节。
大暑大暑节气,很多北方地区流行喝羊汤。说起伏天吃羊肉,我们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相传,尧帝之时,篯铿以“雉”代“羊”,烹羹献之,尧食之而“受寿永多”,封“铿”于彭。他就是传说中最长寿的彭祖——中国烹饪养生鼻祖。
彭祖传说他活了八百多岁,在他历经战乱穷苦之时,他说羊肉是吾所爱;在他经历亲人离世时,他说唯羊肉抚平吾心。至今在徐州(原彭城)仍然流传着“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羊肉汤这种说法有没有科学道理呢?众所周知,冬天喝羊汤能滋补养人,但伏天是什么情况呢?
天时:冬病夏治《黄帝内经》有记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温度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而冬病是指一些与阳气不足相关的疾病。阳气不足,导致寒从内生,易引起冬季常发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风湿痹证及胃虚、阳痿等阳虚症。
在人体阳气最为充足的三伏天,喝羊汤可加倍功力,排汗又排毒,有效驱逐体内寒气,将冬春之毒与湿气一并赶走,起到温中散寒、温补气血的功效。即便是健康人群,夏天也会受到冷饮、空调的寒气入侵,所以“伏天一碗汤,不用开药方”,是很有道理的。
不得不说的羊汤养生 羊汤羊肉汤具有补虚祛寒、温补气血、益肾补衰、开胃健身、助元益精之功效,对治疗虚劳赢瘦,乳汁不下也有一定的效果。羊肉含钙、铁离子较多,对于防治骨质疏松、贫血等疾病都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羊肉还有安心止惊和抗衰老的作用。经常食羊肉可防寒暖身,增强免疫力,所以羊肉历来被视为补阳佳品。
羊肉的家常做法我出生于豫北平原,在我的家乡,关于羊肉的记忆就是羊肉烩面(又叫羊肉扯面、羊肉拉面、羊肉汤面)。烩面的精华全在于汤,羊肉汤要选用上好鲜羊肉,经反复浸泡后方才能下锅熬煮。
面类似于西安的拉面,但稍有不同。一般用精白面粉,兑入适量盐碱,和成软面,经反复揉搓,使其筋韧,用擀面杖擀成中间薄,两边厚的面片,双手捏着面的两头慢慢拉长,边拉边上下抖动,待拉至大约2厘米宽的条时,用手从条的中间撕开,随手放入煮沸的汤锅内(少量的羊肉汤兑入适量的清水)。面熟后加入熟羊肉、木耳、黄花菜、粉条、海带、酱油、精盐、味精等佐料。盛入碗内,放上香菜、淋上辣椒油,即可食用。
受凉感冒的时候,吃上一碗,然后捂出一身的汗,感冒便好了大半,这是孤身一人、打喷嚏流鼻涕时最大的思念。
羊肉烩面上学主要在山东(2008.09-2012.06,山东济南;2012.09-2013.06,北京;2013.07-2015.06,山东青岛),齐鲁大地的人们最爱喝羊汤,最为有名的是单县羊汤(山东菏泽,国母彭妈妈的故乡)、莒县羊汤(山东日照)和临朐全羊汤(山东潍坊)。
“单县羊汤”最早创于1807年,当时由徐、窦、周三家联手创建,故取名为“三義春”羊肉馆。如今,已有近208年历史的单县羊肉汤,以鲁西南特产青山羊之骨肉为主料,单县地下水熬制,以其“色白似奶,水脂交融,质地纯净,鲜而不膻,香而不腻,烂而不黏”独特风格,载入中华名食谱,被国人称为“中华第一汤”。
对于我们学生而言,爱喝羊汤的另一个缘由就是“管饱”,羊汤、佐料(小葱、香菜、胡椒粉)等都是自己拿着碗去盛的,可以无限续添;喝羊汤时所搭配的饼,也是依据个人的饭量各取所需,自己掰了泡在汤里吃,完全是自助。喝羊汤这件看似微小的事情,最大程度展现了齐鲁人民的“热情、豪爽、好客”。
单县羊汤工作后来到古城西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被西安的美食吸引。最近跻身热搜榜前列的热剧《长安十二时辰》,剧中雷佳音饰演的主角张小敬一出狱,就来到坊市吃了份水盆羊肉,看他吃的样子,不禁让屏幕前的我们使劲吞下口水。
在回民街,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羊杂汤、羊肉饺子、羊肉泡馍、烤羊肉串(多放辣子和孜然)、煮羊蹄子(这个我吃不惯,但是很多人爱啃)等等,想想都会忍不住分泌唾液。
《长安十二时辰》水盆羊肉 注意事项说完羊肉的益处,也要说一下注意事项。羊肉虽好,但并非人人适合。热性体质、容易上火、牙痛、口舌生疮、咳吐黄痰、急性肠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人均不宜食用。肝炎病人过多食用羊肉,会加重肝脏负担,导致病情加重。
羊肉汤有散热、温经、通络的作用,所以三伏天不宜在温度较低的地方(如空调房)喝羊汤。而夏天的西瓜性寒,也是不宜与温补的羊肉同食,不然很容易闹肚子。
写到这里,突然特别特别想念阿伦家的羊肉汤(莒县羊汤),那份鲜美,让我真的愿意“跑步一小时,换来一口汤”,让我有种“淡淡的一口汤,思念到如今”的感觉。不说了,晚安,期待周末到来,去回民街喝上一碗羊杂汤;期待国庆节返乡,再次干了这碗鲜美的羊汤。
网友评论